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
随着信息技术在油田应用的逐步深入,企业地质资料信息化的要求在传统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地质工作数据源、业务流转过程、数据综合利用等全领域的企业数据管理,将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地质样品管理、电子档案管理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企业数据管理。结合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实践,阐述了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对其他领域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质信息信息数据资源
1概述
中海油渤海油田的油气产量从20世纪初的不到1000×104t跃升到2010年的3000×104t,2015年和2020年将达到3500×104t。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数量的不断增加,地质资料馆藏中的地质档案已超过30万份,其中岩心7289米,岩屑59.8万包,原油样品6.2×104L,并以每年数万份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数字油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质数据利用的细粒度、结构化和服务化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油田地质数据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近六年来,渤海油田在中海油勘探部和信息管理部的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规定》精神的指引下,开展了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工作,特别是通过多个专项的实施,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不仅在地质资料资源与应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极大地完善了地质资料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和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进一步发挥了地质资料信息应有的价值,更好地实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功能。
2渤海油田地质信息化建设
2.1总体目标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本着“信息服务集群产业化”的原则,全面提高了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不仅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对各类地质资料的集中目录检索和全文检索的利用需求,而且全面提升了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水平,实现了地质资料管理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更高层次的企业资料管理的提升。继续满足后续数据专业的应用需求,为实现地质资料的集中管理、文档的一体化管理、数据资源的一体化挖掘和数据的享用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渤海油田的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信息化建设
根据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主要完成了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平台建设和地质资料信息化技术研究。
2.2.1地质资料资源建设
渤海油田地质数据资源建设是为地质数据管理应用平台提供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和元数据。渤海油田通过地质资料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大大提高了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目前,油田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达97%,为地质资料的深入综合开发利用和数据的享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地质资料资源建设过程中,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还开展了地质资料信息化标准和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了支撑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
2.2.2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渤海油田以地质资料资源建设为基础,开发了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涉及数字文件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等子系统。通过地质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多源地质数据标准和格式的规范化管理,还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多层次应用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2.2.3地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数据资源和系统平台建设,渤海油田还加强了地质数据信息化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地质档案数字化、地质样品数字化、石油地质数据管理三大领域的研究。在发展实物档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同时,还研究了地质数据、石油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非结构化文档分类、存储、元数据管理标准等专业数据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的积累和推广,不仅拓宽了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综合开发利用的广度,也拓展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深度。
2.3信息实施流程
2.3.1第一阶段(2009 ~ 2011年)
自2008年底以来,在渤海油田的统一部署下,以数据电子化、勘探成果资源建设开发和生产井资源建设三个专题为核心,开展了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历史数据的电子扫描、文本的OCR识别和文档的标准化整理为基础,对地震、钻井、测井、测试、分析实验、油气生产等各种专业数据进行结构化数据采集和标准化整理。
2.3.2第二阶段(2012 ~ 2013)
自2011结束以来,渤海油田在前期数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以资源管理和利用为目的,开展了“数字文档中心”、“勘探成果数据和数据系统”、“开发生产信息系统”等专项平台建设,以及后续新资料的资源建设。项目实施以个人工作文件、公司电子文件、档案资料三级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为核心,面向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各业务领域,开展地质资料移交、接收、整理、记录、编目、管理、利用、报送全过程信息平台建设。
2.3.3第三阶段(2013 ~ 2014)
针对渤海油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渤海油田档案管理部门重点进行了采集设施建设和数字化专用设备的试制,特别是高分辨率岩心岩屑图像采集设备的研制成功,有效推动了岩心岩屑图像高分辨率数字化采集的发展,满足了用户远程查看样品和远程取心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产业链。
3取得的成果
3.1原始和成果地质资料的管理和信息化
渤海油田大规模的资源建设持续了三年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采集历史资料923万页(相当于A4大小),其中地图654.38+0.63万页,报告760万页,相关资料结构化数据采集。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培养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队伍。目前,馆藏资料的电子化程度已经达到97%以上,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数据的细粒度、结构化利用需求,还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中海油地质资料数字化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延伸到文本识别、数据校对、成果组织等环节,有效填补了中海油相关企业标准空白,开发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地质资料电子化处理管理平台,全面实现了地质资料处理的流程化和标准化。
3.2实物样品地质资料管理及信息化
目前,渤海油田岩心、岩屑等样品的数字化已经达到90%。通过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平台。不仅实现了地质样品基础数据、影像数据、专业报告、鉴定数据、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还实现了地质样品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跟踪,主导编写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岩心壁岩屑影像采集技术规范。
3.3开发实物档案的数字设备
围绕落实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0]113号),创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模式,渤海油田研发了一套集岩心、岩屑、井壁岩心等多种样品的白光、荧光高分辨率扫描和显微扫描于一体的岩心岩屑高分辨率图像采集设备。很好地实现了设备系统自检、自动激光测距、自动采集控制、自动几何校正、自动图像拼接、自动切割、自动命名、自动入库等全流程自动采集。特别是其独有的定点高分辨率实时成像技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远程岩心岩屑观测及相关技术研究的全新信息服务模式,整体提升了渤海油田实物档案的信息化水平和档案服务能力。该技术研究已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软件著作权。
3.4地质资料的综合应用
渤海油田通过数字文件中心、地质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和油田专业数据库系统,形成了系统化、多层次的地质资料管理和应用,不仅拓宽了地质资料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而且通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应用平台,与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和国土资源部油气钻井数据库有效对接。
4总结与思考
4.1渤海油田地质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由于历史原因、技术能力制约、体制变革等诸多因素,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保管部门掌握的信息和数据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特别是油田地质资料的生产者、管理者、保管者、使用者和监督者分属不同的管理体制,给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协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渤海油田油气地质资料专业队伍建设和信息化标准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与渤海油田的快速发展保持一致,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优质服务。
3)目前地质资料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多系统、多平台、多头管理部门,给地质资料的统一规范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更重要的是,渤海油田还缺乏一种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地质资料从产生到最终归档的跨专业、跨部门、跨系统的漫长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可靠、有效的控制。
4.2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1)通过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深刻认识到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必须加强数据源管理,建立健全资料生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归档制度和标准化流程制度,将现场地质资料收集与现场地质监督岗位考核挂钩,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地质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利用油田数字文件中心系统的平台,对油气地质资料流转过程中涉及的部门人员进行专业的资料收集和归档培训,使其明确资料收集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标准,并与年度考核指标相关联,从而促进油气地质资料和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2)随着渤海油田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技术研究工作,提升软实力。在专题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地质数据的多层次利用需求。对POSC(石油技术开放标准联盟)、PPDM(公共石油数据模型协会)、ISO OAIS(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油气勘探开发综合计算平台等标准石油数据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未来地质数据的深度应用和综合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3)对地质资料样本管理和利用的再认识。实物地质资料是中海油企业投入巨资获得的宝贵财富。这些样品是原始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易腐烂的、可重复使用的,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因此,为其建立电子副本,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相关的样本处理、保存、保护、分析和利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前期的科研工作,我们掌握了岩心岩屑高分辨率、高清图像采集技术,实现了实物样品、相关成果数据和原始数据的整合与关联,为企业和社会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据使用方式,也为今后利用图像模式识别技术进一步开展荧光面积统计、含油产状识别、孔缝定量统计、粒度分析等应用和集成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工作拓展与展望
5.1工作发展
为了提高勘探、开发、实验、综合研究等各业务系统中地质资料的源数据管理水平,需要围绕渤海油田地质信息业务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模式的规范和保障机制,以保证今后所有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档数据能够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被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捕获。特别是要加强从各业务系统到油田电子文件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自动推送的研究,强化电子文件系统作为地质资料采集业务主渠道的作用,实现从电子文件系统到地质文件系统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最终实现全油田地质资料的完整及时管理。
5.2前景
渤海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将继续以数字化档案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国土资源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文件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65 438+00]165 438+03号)为指导,坚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最终建成业务系统、电子档案系统和地质档案系统。实现地质资料档案实体管理和专业数据管理的高度融合,从传统的实体保护和保管向数字化在线检索和自动推送转变,提供目录与内容、实体与电子、文件与数据的多层次、细粒度信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在油气勘探、开发、科研、生产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企业和社会。
6结论
如今,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为实现油气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整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渤海油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当我们努力有效地加快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时,地质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之树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为渤海油田地质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进而在渤海油田的生产经营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
杨中营。构建档案数字化地方标准体系[J].中国档案,2014(3)。
[2]蔡·。企业档案信息的知识管理研究[J].档案研究,2014(2)。
[3]牛莉,韩晓婷。云计算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研究,2013(5)。
[4]李向群,默里。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档案馆,2013(12)。
[5]程艳艳,王敬亭。数字档案馆馆藏功能标准化研究[J].档案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