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世宗改革的评价
五代十国既是中晚唐藩镇割据形势的延续,也是中国由乱而治的过渡时期。由于唐末军阀混战,致使田地荒芜,水利失修,百姓流离失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烟断绝,荆棒蔽野”、“饥民相杀而食”的惨痛局面。从后梁到后汉的三十多年里,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不仁,社会经济非但没有复苏,反而加重了赋税徭役,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周太祖郭威出身寒微,起于军旅之中,深知民间艰苦,他称帝之后能循汉隐帝“覆车之轨”,生活俭朴,虚怀纳谏,并任贤使能,重用范质、王溥等人才,行“有益国利民之术”,此外,郭威还有心革除弊政,在位期间整饬吏治、奖励农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郭威驾崩后,柴荣即位,即周世宗。在他称帝的五六年时间里,柴荣顺天应人,针砭时弊,以“民本”思想为主导,针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为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后周建立之初,北汉勾结契丹贵族不断南下侵扰,再加上黄河泛滥,自然灾害频仍,百姓流离无依。在当时社会动荡、田地荒芜、百姓流离的情况下,周世宗在经济政策上,坚持“民本”原则,首先解决了安辑流民的问题,鼓励百姓耕种荒地,招诱逃户回到家乡耕产。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厚农桑,薄伎巧。优力田之夫,禁末游之辈”,收赎大批流民,使他们复归农亩,借以增加国家收入。 接着,周世宗又减免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使百姓保暖无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方面,“念稼穑之忧,罢非理之差徭,去无名之侵耗”。他十分注重赈灾和安抚百姓,对农业生产更是重视非常,时常亲身的到农田或御庄去看禾苗庄稼的种植情况,并亲自制定垦田方案,对河南州县的税赋实施均定,颁布《均田图》,派遣官员赶往各地均定田租,查实耕地,“以据田亩,均定税赋”。 除此之外,周世宗还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和水利交通的顺利运行。二、 加强军事、政治力量,为统一全国创造了稳定前提 经济改革能否成功,少不了政治改革的保障。在重点实施经济变革时,周世宗对政治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说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等,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改革环境清明,使经济的改革得以顺利实施。此外,周世宗还一效贞观之风,广开言路,鼓励臣子直言进谏,时刻反省自己。他还命人编写了《平边策》与《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并采纳了其中的很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