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与水悖论的结论

对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

没有什么比水更有用的了;能用它交换的商品非常有限;很少有东西能换成水。相反,钻石没什么用,却可以用于大量的商品。

钻石与水的悖论中国有句俗话:物以稀为贵。

根据这一现象,亚当·斯密用价值论解释了它,即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水的使用价值高,但交换价值小;相反,钻石虽然使用价值低,但交换价值高。水对生命很重要,所以它应该有很高的价值。另一方面,钻石对生命并不重要,所以人们应该认为它的价值低于水。然而,即使水可以提供更多的效用,它仍然比钻石便宜得多。

钻石对人的使用确实远远小于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耗中获得的总效用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获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商品的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即P=MU/λ。

钻石作为一种奢侈品,可以给人带来炫耀等效用,而且数量很少,所以增加一个单位的钻石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很大,也就是钻石的边际效用很大,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费用去购买。虽然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用。但是,由于世界上的水量很大,单位水的附加效用很低,也就是水的边际效用很低,所以水的价格自然很低。

边际效用理论解释说,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水很多,但是如果沙漠里水量很低,水的价值一样高。就像太阳能一样,虽然太阳旁边肯定有很多太阳能,但是地球人获取太阳能的效率并不高,所以太阳能一样有价值。如果沙漠里能发明大型取水设备,那里的水一样便宜,所以决定价值的是效率,决定效率的是工具。劳动力和资源是一般地区大量存在的水(财产)和运水的工具,劳动力并不大。一般公认,谁拿着就是谁的。因此,一般地区的生产效率较高。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产品、资源、劳动力就开始交换。当时的产品和资源都比较少,仿制也比较简单,没有专利限制。一段时间后,产品会进入实用阶段,新的资源、产品及其劳动力会不断加入,但在其他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的产品中,新产品可以被赋予一个自然的价格。所以我们的交换体系从古至今一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商品定价体系,包括后来出现的货币体系。

“水在某个市场成为实用产品后,它的生产效率很高,它的定价必然很小。所以每份水换来的财富也很少。

钻石的光泽和晶莹,符合普通人向往光明的审美。它作为精神需求财富的象征出现。因为它的资源稀缺,它的生产效率无法提高,所以在其他生产效率更高的社会,它的商品价格越高,它能交换的财富就越多。

产品实用阶段是指产品技术和工具已经广为人知的阶段。

如果不明白,可以从这个例子中明白。

“比较别针的生产和衣服的生产,如果生产某种别针的企业的资本生产效率与手工生产相比为E=100000件/人,生产某种衣服的企业的资本生产效率与手工生产相比为E=10件/人。假设两家公司投入的资本相等,那么两家公司的定价比例为n = p 1/p2 = 100000/10 = 10000。也就是说,在交易市场上,某个别针对某件服装的初始定价比例是10000。虽然在原始状态下,人的别针的生产效率是E=1件/人,衣服的生产效率是E=1件/人,别针的效率要大得多,但这和你过去在实用阶段提高的生产效率无关。届时,应该赚取的超额利润和令生产者满意的计量系数,只会在试验、推广和竞争阶段产生。但另一方面,如果别人都提高了资本生产效率,而你没有,那么当衡量系数变得不利时,你就很难竞争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