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为什么吃泥巴?

从泥鳅的特点,不难推断出聪明人的四大必备。第一,要圆滑,千万不要棱角分明,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在阻碍其他发烧的人的晋升和财富。脾气和性格就像长在你身上的刺。还是慢慢磨掉比较好。如果别人觉得他们是眼中钉,或者是障碍,他们一定会用刀把你烧死,让你变成碎片或者灰烬。其实古代的贤哲讲养气和自然,是为了达到没有脾气和人格的境界。第二,一定要有缺陷,甚至可以说缺陷越多越安全,一定不能太完美太优秀。家乡人经常用“早期的角先烂”、“人怕出名猪怕胖”来告诫后辈,做人做事不要太好。无数的事实表明,好人终究是要吃亏的,所以不要做好人,多做坏事让别人觉得你不是好人,或者被别人认为是坏人也无所谓。这样既避免了坏人的嫉妒和暗算,也避免了很多招好人的麻烦,更重要的是让官员们放心。老百姓“不怕贼,就怕官盯”。如果官员对你不放心,盯着你看,你的霉运就来了。目前很少有官员是干净健康的。他们最害怕和厌恶的是没有污点和缺陷的人。第三是安心待在底层。天生吃泥巴的,别想着吃山珍海味。四是练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功夫,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躲起来。你生活在底层,不与世界抗争,并不代表你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你必须注意上面和周围的动作。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就要抽身逃跑,把自己藏起来,风平浪静之后再出来生活。古代很多高明的隐士都精通此道,但他们住在深山老林,不掩耳目,能及时避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吃泥鳅了。只要是人们想吃的动物,人们总会有办法抓到它,抓到它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先进。最初人们大概是用原始的方法抓泥鳅,干涸的河道捕鱼,掘地三尺;后来人们发现,钻在泥里的泥鳅也是渴望光明的,于是采用了奇妙的诱捕方法,拿着火把和手电筒,在黑暗中用特制的钳子把泥鳅一条一条地夹出水面。人们在这种有趣的活动中一定是快乐愉悦的,不会觉得这种方法有点阴险卑鄙。后来人们发现泥鳅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闷,于是天气一变就用网抓,自己偷偷溜出去透透气。人们抓泥鳅方法的不断改进,证明了人是智慧很高的动物。另一方面,是泥鳅本身的坏根导致它们遭受灾难。泥鳅的不幸,可以看作是对泥鳅这样聪明人的警示。聪明的人应该适应黑暗。在黑暗中,只要有吃有住,他就应该满足了。他应该追求什么光?聪明的人不仅要寻求光明,还要闭眼。这就叫“眼不见,心不烦”。聪明人也有过人的“隐忍”功。忍受屈辱和孤独,忍气吞声,苟且偷生,总比死了好。”生不如死”!如果连这两点都做不到,就不能算是聪明人,甚至可以称之为傻子。只有傻瓜才会被“光”和“自由”所诱惑。泥鳅就是忍不住被诱入大陷阱,吃大亏。”光”让他们死去,“自由”让他们自投罗网。泥鳅再滑,也难免成为人们的盘中餐。“滑”有什么用?现在的人都疯狂的吃东西,看到能吃的东西眼睛都红了。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他们可以不顾礼貌和谦虚,把自己等同于动物。人们认为以前抓泥鳅的方法不够整齐,所以用石灰或电击来拯救泥鳅。更可悲的是,“滑溜溜”的泥鳅激起了人们吃它的胃口。有人认为,泥鳅的唾液可以使炖出来的泥鳅汤更加鲜美,使泥鳅肉更加鲜嫩。有一道菜叫“泥鳅钻豆腐”,就是把鲜活的泥鳅倒进沸腾的汤里。泥鳅别无选择,只能钻进放在汤里的豆腐里。整个过程极其惨烈。吃的时候,人们用筷子夹起豆腐,只见豆腐里一条条泥鳅或蜷缩或直挺挺地死去,都呈现出垂死的姿势,其惨状犹如古墓中烈士的尸体。食客不仅品尝美食,还观看泥鳅殉难,可见人的残忍至极。泥鳅之所以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就是因为它的“滑溜”。智者呢?一想到这个我就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