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的外国基金:
项目01:
题目:SARS疫苗开发:刺突蛋白的生产和免疫学。
SARS病毒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资助金额:5万美元
日期:2003年至2005年
项目02:
项目名称:一项I期随机单中心研究,比较PFCP-2.9重组疫苗佐剂与Montani de ISA 720的安全性和免疫剂量。
资助金额:81300美元。
日期:2003年至2004年
项目03:
项目名称:含有PFCP-2.9和进化前阶段抗原的组合Malaysia vacuum的构建和免疫学。
资助金额:11.1万美元。
日期:2002年至2006年
项目04: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SJ-97)密码子优化的合成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资助金额:35 000美元
日期:2002年至2003年
项目05:
项目名称:恶性疟原虫ama-1和MSP 1的19 kda c端嵌合蛋白一致性的临床前研究。
资助金额:654.38美元+20万美元。
日期:2000年至2003年
项目06:
受试者名称:检查两种马来西亚抗原,完整的MSP 1和AMA-1/MSP 1-19嵌合蛋白作为真空候选者。
资助金额:123900美元。
日期:1999-2002
项目07:
标题: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主要表面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生产和免疫学。
资金数额:65 000美元
日期:1998-2000
项目08:
标题:疟疾真空候选基因嵌合体的合成与表达。
资助金额:6.03万美元。
日期:1998-2000
项目09:
项目名称:恶性疟原虫MSP 1/GP 190在伤寒沙门氏菌真空株中的表达及免疫学。
资助金额:62500美元。
开始日期:1996-1999。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合作基金:
标题: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疟疾真空的发展和评估。
资助金额:600,000瑞典克朗(其中224,000瑞典克朗将转到我们办公室)。
日期:2004年至2006年
2.国内基金项目(收到资金总额:865,438+80万元)
项目名称:疟疾红细胞期保护性CD4+ T细胞表位的鉴定和应用。
资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金额:26万元
日期:2007年至2009年
项目名称:疟疾红细胞疫苗及其免疫保护机制研究
主题编号:06XD1402
资金来源: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资助金额:25万元
开始日期: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
项目名称:
资金来源:军队“十一五”规划。
资助金额:40万元
日期:2006年
基金类别:主办国际会议的基金
资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金额:3万人民币。
日期:2005年
基金类别:主办国际会议的基金
资金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白玉兰基金)
资助金额:2万人民币。
日期:2005年
标题:重组疟疾疫苗的临床研究。
基金类别: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资助金额:250万人民币。
日期:2003年至2005年
标题:重组疟疾疫苗的中试和临床研究。
基金类别: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
资助金额:100万人民币。
日期:2003年至2006年
标题:重组疟疾疫苗PfCP-2.9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
基金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资助金额:654.38+40万人民币。
日期:2005年至2009年
题目:疟疾相关蛋白及防治研究。
基金类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资助金额:100万人民币。
日期:2002年至2006年
标题:重组疟疾疫苗的中试和临床研究。
基金类别:国家863计划项目
资助金额:207万元人民币(共负责三个子项目)
日期:2001-2003
标题:重组疟疾疫苗的研究
基金类别:国家863计划项目
资助金额:40万人民币。
日期:1999-2000
主题:SARS亚单位疫苗的发展
基金类别:上海非典专项基金
资助金额:40万人民币。
日期:2003年至2004年
主题:重组疟疾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基金类别:强制性军事项目
资助金额:50万人民币。
日期:2001-2003
主题:重组疟疾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基金类别:上海新药基金
资助金额:50万人民币。
日期:2001-2003
题目: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建立MSP1转基因动物模型。
基金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654.38元+90万元。
日期:2002年至2004年
标题:重组疟疾疫苗的发展
基金类别:学校联合研究项目
资助金额:50万人民币。
开始日期:2000-2002年
四环素诱导恶性疟MSP1基因在人伤寒疫苗株中的表达。
基金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654.38元+20万元。
日期:1997-2000
动词 (verb的缩写)专利和论文
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1).名称:疟原虫融合抗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人:潘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时间:165438+2004年10月24日。
国家:中国
(2)名称:疟原虫融合蛋白:制备及其用途
发明人:潘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美国
专利号:美国:US 10/467 198。
授权日期:2006年
(3)名称:疟原虫融合蛋白:制备及其用途
发明人:潘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欧盟
专利号:
授权日期:2006年
(4)名称:疟原虫融合蛋白:制备及其用途
发明人:潘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澳大利亚
专利号:
授权日期:2007年
(5)名称:制备疟疾完全抗原gp190/MSP1的重组方法。
发明人:H .布亚尔、r .托勒、w .潘。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中国。
授权日期:2004年5月5日
(6)名称:制备完整疟疾抗原的重组工艺,GP 190/MSP 1。
发明人:H .布亚尔、r .托勒、w .潘。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澳大利亚
授权日期:2006 54 38+0 04 654 38+09。
(7)名称:制备完整疟疾抗原的重组工艺,GP 190/MSP 1。
发明人:H .布亚尔、r .托勒、w .潘。
类型:发明专利
授权国家:美国
授权日期:2005年8月25日
(8)名称:重组恶性疟原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者:张冬梅、潘。
类型:发明专利
申请时间:2005年7月18日
申请号:200510027811.1。
(9)名称:重组恶性疟原虫175kD红细胞结合抗原功能区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人:潘,,
类型:发明专利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9日
申请号:2005100733.438+0。
2.科研成果产业化及其转移
基因工程疟疾疫苗已转移至上海万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3.代表文件(*:通讯员)
,李曲,,潘,,疟疾多级联合疫苗的构建与评价,疫苗25(2007)2112–2119,
柯尔斯顿摩尔,阿诺切内。乌尔夫·里巴克。、Osamu Kaneko4、Sandra Nilsson、Gerhard Winter、Malin Haeggstro m、卫青·潘、Klavs Berzins6、马茨·瓦尔格伦、陈其君*,恶性疟原虫332分子的一个新的DBL结构域可能与红细胞粘附有关,PLoS ONE,2007,5:477
Langer mans JA Hensmann M van Gijlswiik M Zhang D Pan W gier sing BK Locke E Dubovsk F Wittes J Thomas AW,Montanide ISA 720嵌合疟疾疫苗候选物的临床前评估:恒河猴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哼疫苗。2006年9月至10月;2(5):222-6.
D.张,潘伟群,钱,杜克明,沈立宏,等。重组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片段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和疫苗效力的研究。寄生虫免疫学2006,28(3):77-84
和潘*(2005)对三种毕赤酵母表达的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蛋白作为抗血液期寄生虫的组合疫苗的评价。感染和免疫,73(10):6530-6536
巴卢·WR、阿雷巴洛-埃雷拉·M、卡鲁奇·D、里奇·TL、科拉丁·G、迪格斯·C、德鲁艾·P、吉尔辛·BK、索尔·A、赫普纳·DG、凯斯特·克、拉纳尔·德、里昂·J、希尔·AV、潘·W、科恩·法学博士(2004年)。候选疟疾疫苗临床开发的最新进展。我太胖了。Aug71:239-47
潘*、黄大庆、、李渠、、、钱丰,两种候选疟疾疫苗的融合提高了产品产量、免疫原性和抗体介导的体外寄生虫生长抑制作用。免疫学杂志2004,172:6167-6174
潘(著)(2002)。tetR整合的伤寒沙门氏菌CVD908株的构建,其严格控制恶性疟原虫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的表达,用于人类疫苗生产、感染和免疫,70(4):2029
卫青·潘,埃利达贝塔·拉沃特,拉尔夫·托勒,莱纳·弗兰克,拉斐尔·莫斯巴赫,伊万娜·图尔巴乔娃和赫尔曼·布贾德(1999),来自恶性疟原虫的疫苗候选物MSP-1:重新设计的4917 bp多核苷酸使得能够从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合成和分离全长蛋白,核酸研究,27(4): 1094
卫青·潘、拉尔夫·托尔和赫尔曼·布贾德(1995),恶性疟原虫抗原基因gp190/MSA1的直接快速测序策略,分子和生化寄生虫学,73:241
Petra Burghaus,Peter Gerold,卫青·潘,Ralph Schwarz,Klaus Lingelbach,Hermann Bujard(1999)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分析,分子和生化寄生虫学,104:171-83(
钱峰、聂本勇、平、兴、青。中国恶性疟原虫流行区顶端膜抗原1的序列变异和自然获得抗体识别。中国医学杂志(修订版)2004。
潘,,邓海林,陆德如(1993),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190抗原变异研究,中国科学,23:1070。
、潘*、卢德如(2002)。重组裂殖子表面蛋白1特异性抗体在体外有效抑制恶性疟原虫的生长,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杂志,34(3)(SCI杂志)
钱峰,潘·*(2001)。Cre/loxP介导的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上插入基因的缺失,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进展,28,732 (SCI期刊)
、潘*、曲莉(2003)。N端9个氨基酸缺失对恶性疟融合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35(4):345-349(SCI杂志),
5.作品出版:
(1)潘,唐主编,分子寄生虫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获第十八届华东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2)《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潘,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6.奖励:
2006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2004年: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银星奖章
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奖
2003年:享受首批优秀军事专业人才岗位津贴。
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2年获得军校银质奖章。
2001,荣立三等功。
2000年获得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2000年获金润奖励基金优秀科研奖。
第六,学术交流
以世卫组织临时顾问身份参加世卫组织学术会议;
2003年6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非典会议。
地点:马来西亚吉隆坡
2003年6月5438+065438+10月: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全球SARS疫苗专家咨询会。
地点:瑞士日内瓦
2003年6月5日至38日+10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血吸虫疫苗的会议。
地点:菲律宾马尼拉
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和新佐剂会议。
地点:法国安内斯
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会议
地点:韩国首尔
2002年6月5日至38日+10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疫苗和新佐剂的会议。
地点:法国安内斯
2002年3月: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会议。
地点:瑞士日内瓦
6月1999: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和血吸虫疫苗会议。
地点:菲律宾马尼拉
1998年3月:专题报道:疟疾疫苗候选抗原MSP1的研究进展。
地点: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
学术会议报告(国际会议部分)
国际原生动物大会
报告类型:主题演讲人
报告标题:组合真空抗疟原虫的研究与开发
地点:中国。
2005年10月:2005年寄生虫学和媒介生物学国际大会
报告类型:主题演讲人
报告标题:组合真空抗疟原虫的研究与开发
地点:中国。
2000年2月:疟疾分子生物学会议
报告类型:受邀演讲者
报告标题:检验两种疟疾抗原,实体MSP 1和恶性疟原虫嵌合蛋白作为疫苗。
地点:澳大利亚
2002年6月5日至38日+10月:世界卫生组织新佐剂会议
报表类型:邀请报表
报告主题:用montani de ISA 720调整的恶性疟原虫嵌合蛋白2在兔和猴中的免疫原性。
地点:法国安内斯
2003年6月5日至38日+10月:世界卫生组织血吸虫疫苗会议
报表类型:邀请报表
报告标题:马来西亚真空研究和发展的实例
地点:菲律宾马尼拉
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疫苗和新佐剂会议。
报表类型:邀请报表
报告标题:Montana de ISA 720联合疟疾抗原佐剂。
地点:法国安内斯
2000年6月5438+2月:比尔·盖茨基金会MSP1疫苗会议。
报告标题:在毕赤酵母中生产MSP 1-42和恶性疟原虫嵌合蛋白。
地点:美国华盛顿
2006年6月5438+0:11亚太军事医学会议。
报告类型:子主题报告
报告主题:疟疾真空发展:恶性疟原虫嵌合蛋白作为真空候选者的批量生产和临床前研究。
地点:新西兰
3.特别报告(国外部分)
2000年6月5438+2月:报告标题:恶性疟原虫嵌合蛋白的检验。
作为候选疫苗
报告地点:美国NIH
美国椰子大学;
纽约大学
1998年3月:报告标题:完整裂殖子表面蛋白的合成与表达。
恶性疟原虫
报告地点:瑞士日内瓦
2003年9月:报告标题:PFCP-2.9候选疫苗:研究与开发。
报告地点: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
2004年2月:报告标题:PFCP-2.9候选疫苗:研究与开发。
报告地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2006年6月5438日+10月:报告标题:疟疾疫苗的发现。
地点:日本长崎大学
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
2005年10月23日至26日:2005年寄生虫学和媒介生物学国际会议(主办)
会议主席:潘卫青,米勒(NIH)
1998 65438+2月7日-10: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究国际会议(主办)
会议地点:上海;时间:4天
最新一期《柳叶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以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潘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并配发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普韦布洛卫生学院Clive Schiff教授的评论:“研究团队从全基因组筛选出敏感的诊断分子,这将大大提高血吸虫病的检测技术,从而对全球血吸虫病疫情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所长周晓农说:“这项研究着眼于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需要消除的需求,对血吸虫病筛查的准确性和监测的敏感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依靠科研解决防控关键技术问题的典范。”
潘教授带领“疟疾与血吸虫病防治基础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同济大学医学院、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热卫生系等单位的研究人员,从全基因组水平筛选血吸虫病诊断的标记分子。该团队首先建立了融合分泌蛋白高通筛选的技术平台,然后从基因组中大规模筛选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记分子,从日本血吸虫200多个分泌蛋白中鉴定出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记分子(即SjSP-13),其诊断灵敏度比传统方法高6倍。
潘教授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总体策略是以控制传染源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控制传染源的重要途径是及时准确地发现感染者,并对所有感染者进行有效治疗。由于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主要是低水平感染,低水平感染的诊断需要高灵敏度的技术,因此SjSP-13诊断分子的发现解决了现有诊断技术灵敏度不足的根本问题。该分子的应用必将为血吸虫病整体防控策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控乃至消灭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