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跨国公司的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领域的本土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对比分析,从微观角度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信息产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优势骨干企业缺乏,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客观分析和评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由大到强的转变,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领域的本土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对比分析,从微观角度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与世界电子信息500强的比较:
整体竞争力差距很大
营业收入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规模远远低于国外跨国公司。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5年总营业收入为6543.8+020多亿美元,是世界500强前654.38+00家企业2005年营业收入(7654.38+09.62亿美元)的654.38+0/6。2005年,前100强的四家电子企业营业收入仅占全球四大电子企业的11%。
对比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规模较小,这也决定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营业利润率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较低。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前10家企业,除深圳华为外,营业利润率均低于5%,其中7家利润率低于2%,而英特尔、三星电子、戴尔2005年的利润率分别为22.3%、18.8%、6.4%。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远低于跨国公司,其利润自然更低,因为其营业利润低。
R&D投资
2005年,中国前100家电子公司在R&D的投资总额为44.8亿美元,而同期IBM、英特尔、三星、微软和诺基亚等跨国公司在R&D的投资均超过50亿美元。2004年,中国“IT创新指数排行榜”前五名企业的R&D投资总额超过6543.8+02亿元,而IBM、索尼、微软、松下、西门子四家公司2004年的R&D投资高达267亿美元。跨国公司大量的R&D投资带来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到2004年,IBM已经连续12年保持美国专利数量第一,2004年为3428件;三星电子2004年在R&D投资58.6亿美元,营业利润率高达18.8%。
对比分析:相比之下,中国企业R & ampd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滞后,特种材料、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电脑企业:销售利润率差别不大。
营业收入
2005年,惠普公司和戴尔公司的销售收入分别达到799.1亿美元和492.1亿美元。与他们相比,中国最大的两家拥有自主品牌的电脑企业(联想和方正)还有很大差距。2005年,联想收购IBM电脑部门,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50.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654.38+03.52亿美元,但大约只有惠普的654.38+0/6,戴尔的654.38+0/4。方正2005年的销售收入为32.4亿美元,分别相当于惠普的654.38+0/。
营业毛利
从销售利润率的角度对比四家国内外计算机企业,可以看出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有一定差距,但销售利润率相对于销售收入差距并不大。四家电脑公司中,戴尔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6.4%,惠普为3.0%,方正为3.3%,联想为1.9%。
R&D投资
中国企业在R&D投资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并不明显。惠普公司的R&D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四家企业中排名第一,达到5.5%;中国的联想和方正公司分别达到1.4%和4.9%,但由于惠普的销售收入很高,R&D的投资相当于方正和联想的25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家公司中排名第一的戴尔,其R&D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并不高,其R&D投资比例仅为1.3%。而以创新营销模式发展壮大起来的戴尔,却是全球IT跨国公司的另类。
人均销售收入
从人均销售收入的角度对比这些计算机企业,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在人均销售收入方面落后于跨国公司。戴尔的人均销售收入在几家企业中排名第一,达到896,5438+0,000美元/人;惠普排名第二,人均销售收入为每人52.9万美元;联想和方正分别为26.7万美元/人和654.38+03.4万美元/人。
对比分析:中国本土企业联想和方正与跨国公司惠普和戴尔的产品营收差距最大,惠普营收达到方正的30倍左右;在产品销售利润率方面,虽然跨国公司整体高于本土企业,但差距并不明显;在R&D投资比例上,联想和方正甚至已经超过戴尔;从人均销售收入来看,国际和国内企业的差距基本在3-4倍。可以看出,虽然中国本土计算机企业的销售规模远低于跨国公司,但销售利润却接近跨国公司。此外,中国计算机行业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比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更明显,所以中国企业的人均销售收入较低,但从R&D投资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追赶国际企业的步伐正在加快。
通信企业:缩小R&D投资比例差距
营业收入
2005年,代表通信设备制造业高水平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65.2亿美元和368.4亿美元。与国内排名第一的华为、中兴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2005年,华为销售收入为58.7亿美元,分别相当于诺基亚的1/8和摩托罗拉的1/6。中兴通讯销售收入为27.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诺基亚的1/17和摩托罗拉的1/14。
营业毛利
2005年,华为、中兴与诺基亚、摩托罗拉在销售收入上仍有较大差距,但从四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来看,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并不大。2005年,华为的销售利润率高达11.0%,中兴的销售利润率为7.4%。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利润水平与国际跨国公司相当的企业。但由于国内企业规模较小,利润与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R&D投资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电子信息产业中R&D投资占销售收入比重最高的行业之一,平均约为10%,高于视听3%和计算机5%的平均水平。从R&D投资的角度对比这些国际国内通信企业,我们可以看到,从四家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角度来看,R&D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特别是国内华为的R&D投资高达10.1%,仅落后诺基亚2.6个百分点,高于摩托罗拉0.3个百分点。可以说,在R&D投资方面,国内的代表企业华为和中兴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人均销售收入
从人均销售收入的角度比较这些国际国内通信企业,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在人均销售收入方面落后于国际领先企业。诺基亚人均销售收入在几家企业中排名第一,达到765,438+0.4万美元/人;摩托罗拉排名第二,人均销售收入为每人46万美元;华为和中兴分别为654.38+0.27万美元/人和654.38+0.08万美元/人。
对比分析: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这两家跨国通信公司,在产品收入和人均销售收入上有绝对优势,远高于华为和中兴,平均差距维持在十倍和六七倍;在产品销售利润率方面,国内代表企业与国际代表企业差距很小;就R&D投资比例而言,国际代表性企业和国内代表性企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由此可见,中国本土通信企业虽然规模和人均销售收入远低于跨国公司,但发展迅速,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产品销售利润率和R&D投资比例上与国际先进企业不相上下。
音像企业:R&D投资缺口大
营业收入
2005年,19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的前三名视听企业海尔、TCL和SVA的销售收入分别为654.38+02.99亿美元、65.2亿美元和36.6亿美元,与世界500强企业松下和索尼的790亿美元和663.3亿美元相差甚远,其中海尔是2005年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可以看出,虽然中国音像制品企业的规模增长很快,但与松下、索尼等国外企业相比,企业规模还很小,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还很弱。
营业毛利
2005年,松下和索尼的利润率分别为29.9%和23.5%。海尔的销售利润率仅为1.3%,不仅低于同类国际跨国公司,也低于整个电子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低利润水平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中国音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R&D投资
2004年,海尔、TCL和SVA的R&D支出分别为5.7亿美元、2.4亿美元和1.3亿美元,与松下的52.7亿美元和索尼的46.8亿美元相差甚远。从相对数量上看,2004年海尔、TCL和SVA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3.3%和3.5%,而松下和索尼的比例分别为6.5%和7.0%,相对数量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人均销售收入
四大视听企业中,索尼的人均销售利润率最高,达到44万美元/人;松下和海尔的人均销售利润率大致相同,约为每人24万美元,而TCL仅为每人9.6万美元。这说明海尔等一些国内企业的竞争实力得到了提升。
对比分析:视听类跨国公司松下、索尼在产品营业收入、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上占据绝对优势,远高于中国本土企业海尔、TCL,差距超过10倍;在产品销售利润率上,跨国公司也远高于本土企业;在人均销售收入方面,差距正在缩小,海尔的人均销售收入甚至超过了日本的松下。由此可见,中国本土视听企业的规模和R&D投资虽然远低于跨国公司,但发展迅速,人均销售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集成电路企业:企业规模差距10倍以上。
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比较分析
从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规模来看,2005年中国十大集成电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为26.8亿美元,不到全球最大集成电路企业英特尔销售收入的1/14,占全球十大集成电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1974亿美元)的2.2%。从单个企业来看,中国大陆除SMIC以外的集成电路企业销售收入不到6543.8+0亿美元,全球十大集成电路厂商中第6543.8+0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7亿美元。从龙头企业来看,中国大陆最大的集成电路企业SMIC 2005年的销售收入只有6543.8美元+0.46亿美元。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商英特尔的销售收入高达358.5亿美元,约为SMIC的26倍。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比较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核心。对比2005年全球和中国1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销售收入,全球1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没有中国企业。整体来看,中国1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为6.45亿美元,不到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高通的1/5,约占全球1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总销售收入(207亿美元)的31%。从单个企业来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销售收入除珠海巨力不到6543.8+0亿美元,全球第654.38+0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了6543.8+0654.38+0亿美元。从龙头企业来看,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珠海巨力,销售收入只有65438美元+5700万;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高通的销售收入为35亿美元,约为珠海火炬动力的22倍。
对比分析:我国本土集成电路企业,无论是在集成电路制造还是IC设计方面,都远远小于跨国公司,企业规模差距超过10倍。可见,我国集成电路企业乃至整体元器件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非常明显,国际竞争力非常弱。
(注:本文数据主要来自财富500强、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5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各大公司网站和CCI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