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娱乐民俗的特征。
苗家人服饰
汉族的服饰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饰也充满了民族和地方特色。
家里的男人和老人,穿满胸衣的无领大袖,年轻人,穿宝庆布或白布,人字形,穿胸衣,有许多钮扣,裤子有蓝蓝布和白布腰带,鞋子有蓝面白底。女人,扎辫子,包白布手帕或绿丝手帕,不包括人字。未婚女性,有的把辫子挂在背后,更多的时候是戴在头上。婚后,她们把辫子换成发髻,扎成网。衣服长,无领,短袖,大袖口。胸向右开,胸前袖口卷寸宽五色梅花条或丝绸绣条。裤子也喜欢蓝色,蓝布,白腰,大裤腿短裤腿,嘴巴上端用梅花条或丝绣条。鞋子略尖,青面白底,鞋面绣花。职业女性不习惯穿袜子,经常用绿白相间的布包脚。耳朵上挂金银耳环,手腕上戴银或玉手镯,手指上戴金银戒指,胸前挂“牙钱”,上面系一串银手镯、银铃铛、银牙串、银珠子,走路时叮当作响。苗族妇女喜欢在脖子上戴银项圈,银手镯、银奖章、银铃铛等。,而且头上盖着蓝白相间的布,比土家族和汉族的都长。
土家族儿童(包括汉族)的服饰在帽子上十分突出,帽子形状根据年龄和季节而定,如春秋的“紫金冠”,夏季的“冬瓜圈”,冬季的“狗头帽”、“鱼尾”、“兜帽”。这些帽子用五色丝线绣成图案和书法,如“喜鹊作梅花”、“凤戴牡丹”、“长命富贵”、“易修一人”、“一生幸福”等。此外,银菩萨,如“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罗汉”装饰在帽子的前面,银质奖章和铃铛挂在帽子的后面。男女手腕上都戴着银戒指,银戒指上挂着空心的银锤和铃铛。
近年来,这些服装只有在儿童和妇女盛装打扮或庆祝大日子时才能看到,一般不常见。
加缪秋季节
干秋节是苗族人民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大型民间节日,用于娱乐、市场交易、青年男女交流和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
关于追秋的由来,有人说是“秋日之始”,也有人说是“追秋千”。相传很久以前,苗寨里有一个叫八桂大的小伙子,勇猛善战,为人正直,人人敬仰。有一天,他外出打猎,看见一只山鹰从空中飞过,就举起手拉弓,一支箭射中了他。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得很精致。乍一看,来自一个聪明漂亮的苗族姑娘。巴吉达里娅决心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个可以同时坐八个人的风车,取名为“八个人的秋天”。初秋的这一天,他邀请远近村庄的男男女女来玩秋天游戏。荡秋千本来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八桂大以为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唱苗歌建立了感情,成了夫妻,生活很幸福。从那以后,人们以此为榜样,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
有些地方传说神农氏派一男一女到东方去寻找种子,种下五谷以获得丰收。于是苗族先民把男女称为秋宫秋婆,秋节是苗族先民为感谢神农和秋宫秋婆而举行的民间节日。秋节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的追求。
哭嫁艺术
土家族女孩在接到男方通知结婚前十个半月停止外出打工。先是在吊脚楼的闺房里摆了一张八仙桌,放了十碗茶,请了亲戚邻居轮流围坐,开始哭诉婚歌。新娘在中间,叫“酒席”,右边的女人是“酒席”,左边的女人是“酒席”。新娘开始说话,回答问题,轮流哭,日夜不停。哭是有规矩的:母女哭,姑侄哭,姐妹哭,叔侄哭,姑侄哭,骂媒人...三五天,有的哭十天半月。主要内容包括回忆母女情深,诉说离别之苦,感谢养育之恩,请求兄弟弟媳照顾年迈的父母,教导女性做人。
哭嫁歌一般看到妈妈哭,阿姨哭嫁。有不同的哭字,也有固定的哭字,如“比古人”、“在房中哭”、“十图”、“十绣”、“十二月”。哭有旋律,有抑扬顿挫,是一门非常难的唱哭结合的艺术。新娘之前一定要请老师练习(当然是保密的)。哭的时候用“嗡”“曼”“哎呀呀”等语气词哭,悲伤动人。如《哭姐》:
喝一口井水,踩一条岩板路;
十八年同村,一起玩,一起长大。
每天坐在板凳上,和油灯共度良宵;
性能跟麻筐一样,磨跟磨一样...
再比如哭闹的爷爷(音“丫”)妈妈:
妈妈,妈妈,我要走了。再帮妈妈梳头。
我曾记起太阳穴上的野花是绚烂的,我是什么时候额头上起了苦瓜皱纹?
摇篮还在耳边回响,妈妈为女儿煮着头。
燕子离开它们的巢,我的食物,唉,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娘哭女:
锣轿子催姑娘去,一大堆话还不够;
世界三年发一闰,何不问五更?
哎,儿子不在了,妈妈也很难留下来,以后你可以从头再来;
孝顺父母,勤俭持家,恩爱夫妻。
土家族妇女哭嫁的习俗由来已久。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潭秋记载:“十姐妹歌,爱亲爱善,伤后别离,满含哀怨,泪随,亦是‘竹枝’遗风。“在古代支竹的词中,有一首描写哭嫁的诗:
这是姚涛的好季节,我很难过地说再见。
哭娘哭嫂哭妹,多情棉裹泪。
用哭泣来庆祝美满的婚姻,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气质和文化自觉。
苗族婚姻习俗
大多数苗族地区都有高度的婚姻自主权,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形式的自由社会活动。湘西叫“赶场边”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叫“旅游”,广西融水叫“坐姐”或“走村”,黔西北叫“踩月”,黔中及部分西部地区苗族叫“跳花”“跳田”等等。在这种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或单独、公开或悄悄地唱歌、交谈。对唱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习俗。一些苗族社区也有年轻人谈恋爱的地方,比如黔东南的油坊坪,滇东北的姑娘房。苗族青年更注重个人的才华和品格,而不是财产和家庭。
找到合适的爱人后,双方可以交换信物。结婚通常需要父母的同意。在大部分苗族地区,年轻人的自主婚姻和父母的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未必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看哪种倾向更严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是互相尊重,互相征求意见,很少有人是被逼结婚的。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年轻人的自由选择。所以自由恋爱后父母主持婚姻的情况比较普遍。具体步骤是:年轻人说好,男方征求父母意见后,请媒人去女方家做媒。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会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旦媒人订婚,双方将讨论婚礼日期和嫁妆。结婚前,男方必须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到女方舅舅家,称为“舅舅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戚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久了,父母会承认一个既成事实。当然也有服从父母命令的,也有少数因为父母的安排造成了感情悲剧。
还有一种抢婚形式或者类似的抢婚形式。如果青年男女愿意通过自由恋爱成为终身伴侣,男方会在某个晚上邀请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自己家,这就是婚姻。三天后,一个“全被祝福”的老人被邀请带着一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了婚”,请他们承认这门亲事。然后双方约定了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苗族青年的结婚年龄一般在16到20岁之间,也有早婚现象,145岁左右。早婚的夫妇通常要到成年后才能生活在一起。在婚姻的选择上,同宗(同姓)不婚,优先选择表亲的表亲,不同代不婚。不同民族之间,甚至苗族不同支系之间,基本不存在通婚。在许多地区,苗族人有这样的习俗,结婚当天夫妻住在不同的房间,新娘和她的伴郎以及新郎的妹妹度过第一夜。在一些地方,婚礼主要在女方家里举行。黔东南苗族有“呆在家里”(坐在家里)的习俗,即新娘回家后会呆在父母家,只有在节假日或农忙被传唤后才会呆在婆家,怀孕前不会呆在婆家。在家坐一两年到四五年。
婚后可以因为感情不合等原因离婚。一般来说,提出离婚的一方必须弥补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寡妇可以再婚,有些地方还有转让房屋的习俗。一般同代过户,但不强制。苗族是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家庭是苗族社会的主要家庭结构。男女婚前婚后地位平等,女性对家庭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一个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来自父亲,血统按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联名制,现在黔东南比较典型,其他很多地区已经不存在了。苗族有自己的民族姓氏,现在大部分都采用了汉姓。
至今没有人能指出湘西赶尸的真实情况。
按照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人是一个穿着袈裟的法师,不管有多少尸体,他都会一个人赶过去。这和香港电影一样。说“引”不如说“赶”尸,因为这个法师不是在尸后面,而是在尸前面带路,边走边敲锣,避开夜行人,有狗的人把他们关起来。多具尸体时,用草绳连接,每六七尺一具。除尸这个行业在湘西之外很难行得通。首先,住宿成为一个问题。第二,走夜路的人不知道避开锣声,却来看热闹,真的很吓人。第三,很多村子,村外没有路,必然要经过村子。大部分地方都不允许尸体进村,更不允许跳尸。同时,沿路的居民不了解这种情况,也不能要求他们配合——他们一听到锣声就把狗关起来,因为死尸怕狗,狗咬了死尸衣服就拉,死尸就得扔下去。一只狗很好对付,它来了一群,把死尸的衣服咬得乱七八糟。即使赶尸人被咬了,事情也会很严重,但是湘西没有这些困难。
为什么会有「赶尸人」这个行当?由于湘西沅江上游寸草不生,穷人大多去四川或贵州东部做摊贩、采药或打猎。那些地方山多山多,疟疾很重,生活环境极其恶劣。除了当地的苗族,外地人很少去。那些地方死的汉人没有一个是有钱人。汉族人传统上有很深的运尸回乡安葬的观念。然而,即使他们有钱,也很难在千里或数百里之外的崎岖山路上用车辆或担架运送他们,于是有人创造了这种将尸体运回湘西驱赶出去的奇怪经济方式。
也许是神秘的巫术,也许是愚弄人的迷信,也许只是骗钱的伎俩,又也许只是耸人听闻的谣言?好的好的好的。请告诉你自己。
湘西顾芳
湘西的“巫”和泰国的“降头术”并称为东南亚两大巫。湘西的方法和湘西赶尸一样,直到现在也无法指出其真实情况。与赶尸不同的是,放生遗体的方式几乎遍及湘西各地,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的沅陵、泸西、辰溪、溆浦四县。该法在湘西俗称“草鬼”。相传只附在女人身上,害人害己。那些所谓的魔女,就叫“草鬼”。
没有人见过所谓的放生方法和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但却深入人心。几乎所有的苗族人都信奉该法,只是各地的轻重不同。
在苗族人的概念世界里,有蛇,有青蛙,有蚂蚁等等。方法在拥有它的人身上成倍增加,如果找不到食物,就会攻击拥有它的人,索要食物,这会让主人感到不舒服,所以会放出来危害他人。
其实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方法并不是苗的专利。魔术技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广泛流传。方法最初是指生在器皿中的昆虫,后来粮食腐败后生的蛾,其他物体变质生的昆虫也叫方法。古人认为该法性质神秘,毒性极大,故又称毒法,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病人好像被鬼搞糊涂了,糊涂了。先秦大多数人指的是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对毒法的长期迷信,养成了造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在战国时期,中原就有人使用并传授了造孽的方法。
在苗族的很多偏远地区,旧社会医学落后,很多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所以每次探视无效,往往归咎于方法。随着苗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苗族地区巫术迷信的影响越来越小。
陈州府
当一个旅行者意识到自己来到了郴州,就对这些普通的问题不感兴趣了。郴州以郴州的象征而闻名,郴州的传说和奇迹也以驱赶尸体而闻名。路在沅水南岸,穿过城北岸,自然期待有机会了解这个老东西。
但旅行者的这种好奇心会受到打击。大多数当地人对陈感到困惑,他们没有兴趣,也不太相信。可能会不小心碰到一个“大”的身材,身材很大,声音很大,很有格调。他不是姓张就是姓李(他应该是李!典型的门外汉,在商会工作,擅长吹拍拍进行政办公室。他会告诉你,陈的奇迹,就是用刀把一只鸡的脖子切下来,重新接上,用一口水扔到地上,鸡马上就跑了,在地上撒一把米,甚至还会回来吃米!你问他:“你亲眼见过这个吗?”他一定是说:“就当是真景吧。”也许慢慢想起来,你会觉得自己在某个地方亲眼见过。原来是五十年前某本书上说的。这个大人物是当地有名的吹牛大王。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很清楚,但我不知道我说的是假是真,是书上的还是自己做的。像往常一样,大多数当地人不太明白“周琛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