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仁慈的大量散文

“人间的甜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人生的苦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

献给我亲爱的父亲。

每逢清明节思念“老朋友”,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很多年前,在我心中,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写点什么来纪念我的父亲。但时不时有一种迂腐的想法,认为写文章纪念祖先,多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专利”;另外,身在“江湖”,心事重重也没写过。现在,脱下军装无拘无束;恰逢清明祭祖,触景生情,多年未圆的心愿止不住地涌了出来,跃然纸上。

在他父亲懂事之前,他接连失去了双亲。是他的爷爷、奶奶和两个姐姐把他养大的。上了年纪的人常说,父亲年轻的时候,经常是前面的老人耕田拉车,后面跟着三个孩子,祖孙四口生活在一起。这种特殊的经历和家庭背景,让父亲养成了自强不息、低调稳重、谦虚好学、对人友善,甚至忍辱负重的美德。从我记事起,我就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父亲和谁吵架。有时候妈妈和邻居发生矛盾,他总是安慰妈妈。甚至在村干部要卖校树的时候,作为校长的父亲不同意,被迫离开,也没有闹过。父亲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从18岁直到被迫休学,在马坊、王兴、袁庚等5个村做了近30年的民办教师,可谓“摘黎满乡”。村里比他大的都叫他“先生”。平时谁有婚丧嫁娶,基本都是主笔,不管多忙,从不拒绝;村里的海报基本都出自他手。正因为如此,亲戚朋友,学校同事,邻居,男女老少都很崇拜他。父亲病重时,探视者络绎不绝;出殡时,从白发老人到儿童少年,浩浩荡荡。许多年后,村里的老人每次谈起他们的父亲,都说他是个伟人。父亲的这些美德,虽然不富裕,却是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和传家宝法宝,激励着我们兄弟俩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生活就一直比较清贫。生产队靠工分生活的时候,我们四兄弟年纪小,在家吃饭的人工分多,平时分粮,年底分红自然少;在责任制中,我们家庭成员劳动多,收入少,收入不如别人。我妈虽然精打细算,农闲时悄悄出去缝缝补补,家里还是入不敷出。她有时得不到食物,有时衣服破了没有布做,有时付不起学费。最让我难忘的是1978春节前的一个周六放学后,爸爸趁着周末,骑着自行车把妈妈平时从农场里捡来的150多斤黑豆,送到了80里外的姑姑家,因为那一带几乎家家都养着骡马,只是缺少这样的“大豆子”,第二天就去了东夷。但是直到下大雪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全家人都很焦虑,不时向外张望。9点多,父亲满身雪花回来了,但他一整天都没顾得上吃饭。多年以后,每当我回想起来,看到一个雪夜,父亲背着两百斤粮食,艰难地走走停停,都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尤其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逐渐意识到男人的责任,父亲的责任。在外堂堂正正,做好国家大事;回到家要乐观大方,遇到困难不要着急。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我来说,父亲不仅仅是一块铺路石,更是一盏路灯,一架梯子。小学时,他既是慈爱的父亲,又是严厉的老师,每天给我加餐,多布置作业;中学派我去报到的第一天,他就给我讲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无所畏惧”的道理,清华、北大等名牌,华、陈景润等著名科学家。在日常生活中,我被教导到各地留学都是为了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意’。1983高考失利后,考虑到家里劳动力不足,我妈坚持让我回老家种地,帮她减轻一些负担。父亲鼓励我复读,明年再考。为此我爸妈也闹过矛盾。最后父亲亲自去学校给我报名复读。那年5438年6月+10月征兵开始后,我没有告诉家里就辍学参军了。父亲生气了,后来同意了,母亲坚决反对。我原以为复读最多一年,但我可以当三年兵。实在无奈,父亲专程驱车80里,请来能说会道的阿姨做母亲的说服工作,让我如愿以偿。一个军人离家时,父亲特意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与他的自勉联系起来:“有志者事竟成;如果破釜沉舟,120秦关最终还是属于楚国的;”勤劳的人不负众望,三千多甲能吞吴”,这是写在红纸上,贴在墙上的告别语,以鼓励我;参军后的第一封信又是写给我的。从此,这两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到了部队,父亲从来不跟我说家里的大事小情,哪怕是母亲住院做手术,生命垂危的时候,也不告诉我,以免让我分心。生活的经历启发了我,孩子的舞台有父母的心胸那么大。

祖祖辈辈传下来一个美好的愿望,养儿防老。可儿长大了,山山水水留在远方,父亲却很累很累。就在我的事业开始步入正轨,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我那有着恶业的父亲在47岁的时候,因为一场突发的脑溢血,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当时恰逢春节。当我收到电报,我妻子到家时,我父亲已经下葬了。后来填海造地,迁坟,出差在外,回不去了。父亲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刻骨铭心,他在人间平凡;就家庭而言,是很棒的。他不仅哺育了我的人生,也为我提供了自由飞翔、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每次想到这些,我都有说不出的愧疚。俗话说“举杯邀明月,原谅儿子,无情无义;献身国防,为祖国,尽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