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哲学的主要理论和内容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最强大的国家。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再次从西欧大陆顺时针转移到北美大陆。使整个大西洋地区全面繁荣。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科技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平衡发展,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将再次顺时针转移,即从北美大陆和大西洋地区转移到东亚大陆和太平洋地区。随着未来世界爆发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中国将会崛起,成为未来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世界上总的趋势是“在一起久了就分,分久了就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将遵循这个古老的规律。“分”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来属于中国。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世界格局演变,文明中心转移,东方文化复兴,中华民族崛起

1.介绍

天下大势:“在一起久了就分,分久了就合。”

——罗贯中《三国演义》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德国的衰落和美国的振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迅速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最强大的国家。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再次从西欧大陆顺时针转移到北美大陆。使整个大西洋地区全面繁荣。由于“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平衡发展,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将再次顺时针方向移动,这主要取决于世界科技、经济、贸易交流的方式和手段。随着未来世界爆发更大规模的“东方文化复兴运动”,中国将会崛起,成为未来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相对衰落,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二战后东西方(东欧和西欧)军事对峙的状态,转变为南北多极经济竞争的状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矛盾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正式衰落,标志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多极经济竞争格局的形成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南北经济矛盾的加剧将进一步演变为新的世界范围的东西方(东亚-太平洋地区和西欧-大西洋地区)紧张关系。激烈的竞争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东西方全球(世界性)关系的解决,东方思想文化和科技传统的回归和复兴,中国将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再次崛起,这将意味着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重新确立。天下大势:“在一起久了就分,分久了就合。”未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也将遵循这个古老的规律。“分”是世界科技、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之时,“合”是世界科技、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形成之日。未来将属于中国。

2.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

在美国、日本、西欧、东欧,谈论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和提法层出不穷。有的被称为“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有的被称为“工业革命”,有的被称为“技术革命”,还有的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和”。现代科技革命有一个* * *相似性,就是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科技集群和相关产业集群。分别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对论、量子力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耗散结构理论、海洋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技术、城市工程、管理科学、协同论、突变论等等。这些新科技正在发达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和世界格局的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谁能在当代有效地开发和应用这些新技术,谁就将处于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领先地位。

(1)现代科技革命的孕育

现代科技革命是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孕育和准备的。到上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达到了顶峰。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现代阶段开始了,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层的基础(经济基础)是垄断,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方面,对应的政治是内讧和外患。发达国家之间的能源战、资源战往往是这种经济、政治的主要表现。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

19世纪以来,工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第一,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已经相对集中,而重工业等大型产业需要高投入、多设备、高劳动强度,这就使得资本集中者掌握这些新兴产业成为可能。其次,专利制度过于严格,新发明的技术往往集中在个人手中,使他们能够利用新技术发展自己的生产。还有就是和资本进一步结合,人为打压权力小、资本账面低的企业。而权力大、资本厚的个体企业,可以不受阻碍地快速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集中是有限的,因为最终不可能完全集中在一个群体中,更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所以,高集中度并不能排斥竞争,相反会加剧竞争。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集中和竞争对科技发展有两种不同的影响。首先是约束,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一个公司或集团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购买这个专利,自己不使用,也不允许他人使用。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别人采用新技术就意味着自己落后;此外,竞争也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往往意味着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利润,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正是打败竞争对手的刚需。

社会生产高度集中的同时,也是复杂的。传统产业更加分工细化,是社会生产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生产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复杂的制作并不完美,有的甚至还没有到成型的地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生产工艺的完善和定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有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生产的复杂意味着分工的细化。这时候从事第一道工序和流程生产的人,就可以从专业、精准、深入的角度考虑问题,发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当然也要看到,当人们把复杂的生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时,也会因为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产生新的交叉的、边缘的、横向的、综合的科学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方面摧毁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刺激了新科技的发展,表现在战时,战争的需要促进了军事工业科技的发展和战后军事科技向民用科技的转移,使科技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产业。新工业经济的增长反过来资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的爆发。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后席卷全球。从开始到高潮的时间很短。现代科技革命始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突破,进而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数学,并导致了一系列交叉性、边缘性、横向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现代科技革命对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观(自然、社会、思维、科技、生活、伦理、审美等。)和人类的思维方式。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建立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基础上。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量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海洋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原子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航天科学与技术等。它们共同标志着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巨大飞跃。并进而带来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管理工程产业、咨询产业等等。这些产业现在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所希望的所谓“朝阳经济”。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现代科技革命播下了火种,形成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由于微电子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自动控制机器(计算机),可以有条件地代替某些特定的脑力劳动,就像其他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一样,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动化技术水平。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使人类面临一场现代科技革命。因此,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科技革命时代”。现代科技革命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位一体,协同发挥社会功能”从而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动摇了世界的工业经济、社会政治和世界格局。

(3)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是历史的转折点。从以政治和经济为中心的人类历史来看,这一时期发生了五大事件:一是美国开始衰落;二是苏联挑战美国;第三,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上升;第四,欧洲经济组织成为对抗美苏的新生力量;第五,发展中国家正在觉醒。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呈现出融合的趋势,科学技术学科不断分化,同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是一种专业化分化的融合趋势。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科学技术就是如此。这种融合趋势越来越强,并导致现代科技网络系统的形成。在科学技术的初级阶段,各种学科是分离的,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与融合趋势相对应的问题是科技研发的“规划”。科学技术的融合和科学技术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工作,对科技进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计划目标。在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大规模、有计划的研究规模的推动下,诞生了所谓的“大科学”和“高技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材料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科学的进步迅速转化为强大的技术力量,形成直接生产力,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说古代科学基本上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上还是经验主义的,而现代科学一般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同步发展,那么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往往走在技术的前面。据统计,采用科技成果实现的生产率提高在20世纪初为5-20%,在70-80年代达到60-80。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基础与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数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学与技术、科技社会化、社会与技术、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成同一个整体。从科学理论的提出,到技术方法的突破,再到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往往形成一个体系,成为一个转化序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会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生产过程,它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它的步伐会越来越快,社会会越来越科技化。同时,也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关系,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社会生产的状况密切相关。现代科学技术不再以个人劳动为特征,而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在政府支持和资金支持下,科学技术更加社会化,科技研发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随着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越来越分化,许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杂交,往往在各学科的结合点上生长出更新更有优势的跨学科、边缘性、横向性、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学科。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这两个矛盾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发展的。

总之,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成果辉煌,首先表现为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科学技术革命,其次表现为人类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思维观、伦理观、人生观等)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和方法论。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使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教育、法律、心理、宗教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面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力量,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的四十多年,虽然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但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变化发展的主线。什么是世界格局?所谓世界格局,从狭义上讲,是指世界政治格局,是在世界舞台上,各国政治力量基于自身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全球整体结构和表现形式。世界政治格局是各国政治力量相对平衡的产物。虽然这些政治力量基于一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进行竞争,但在这种竞争中,经济、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融合为综合国力,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作为系统的要素,这些政治力量在全球系统中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即这些政治力量是不断对抗、矛盾、结合、分化和重组的,而不是静止的。因为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全球整体结构和表现形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微妙变化不会带来整体格局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不等于地方政治格局。是各种政治力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整体骨干结构。如果把世界政治格局看成一个大系统,那么各种政治力量就是系统中的元素。各种政治力量在各自的层面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相互斗争,导致世界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变化,各种政治力量的不断更迭。尤其是影响力较大的政治力量的变化,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最为显著。当然,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绝不是一两个因素的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抵消而形成的。一些因素应该把它引向这一边,而另一些因素应该把它引向那一边。我们看到的世界格局,是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各种因素相对平衡的结果。

(1)两大阵营的对立与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美苏联盟也失去了现实基础。世界格局从战时的两大阵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变成了战后的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和东方集团。1944年8月,在华盛顿附近的巴顿橡树公园,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举行了一次会议,起草了一份关于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提案,并建议将该组织命名为“联合国”。次年4-6月,美国旧金山召开制宪会议,51个国家派代表与会,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6500个。它由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组成。《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基于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和自决原则的友好国际关系”。它还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守会员国的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侵犯别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联合国的成立体现了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烈火考验、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国家之间的某种合作和相通。

而美国和英国的统治者不满雅尔塔体系的权力划分,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站在他们面前,试图夺取战略要地来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特别是因为战后东欧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更让他们感到不安。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美,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讲。他呼吁英美两国合作,建立军事联盟,以应对苏联的威胁。从此,英美与苏联分道扬镳,开始了长期的“冷战”,铁幕演讲成为“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

丘吉尔“铁幕”演讲后不久,美苏出于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目的,实施了遏制政策和战略。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西方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东方,通过建立* * *生产党(工人党)、中苏和华约,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

以“冷战”为特征的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不是偶然的。这种竞争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激烈程度不亚于“热战”,其根源也很深刻。首先是两种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结果。其次,根源在于美国试图建立一个以自身为中心的长期全球体系。实现美国的全球战略和美国世纪的梦想。以及苏联建立全球霸权的野心。再次,根源于雅尔塔体系中世界力量划分的不合理,导致双方竞争激烈。

(2)两大阵营分为三大支柱。

十几年过去了,两大阵营逐渐走上了各自分化瓦解的道路。

首先,随着东方集团的解体,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团结合作,国家不分大小,地位平等。而苏联处处优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频频组织围攻,严重伤害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随着苏联走上与美国合作称霸世界的道路,东方集团趋于解体。自1961起,中国的观察员停止出席经互会和华约会议。这一年,阿尔巴尼亚也被禁止参加经互会,并与苏联断交。1968年8月,改革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苏联武力入侵,干涉内政。事后,中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的生产方强烈谴责苏联的暴行。与此同时,罗马尼亚拒绝参加华沙条约组织组织的实战演习,至此,东方集团正式趋于解体。

第二,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随着美国实力的下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壳体系开始瓦解。西欧和日本经济复苏后,迅速成长,独立倾向日益加强。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进入60年代后,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不甘心做美国的马前卒,而是想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因此,美国已经无法绝对控制西方阵营。

第三,第三世界阵营的崛起。二战后,美国一直以其优越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称霸世界。但在60年代,苏联也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这与60年代苏联的强大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强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大俄罗斯民族利己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还有一股重要力量,第三世界阵营。他们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这样就形成了60年代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反霸的世界政治格局。其特点是:第一,美苏争霸是在两大阵营分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反过来又加速了两大阵营的分化。第二,这一阶段的美苏争霸经历了一个从激烈到缓和的过程。无论是激烈还是温和,都只是策略上的改变,而不是策略上的改变。他们称霸的重点在欧洲,也在全世界,因此遭到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第三,有些国家虽然与美苏关系密切,但也不再跟风,甚至对美苏在世界上的扩张和霸权不满。第三世界也有一些国家是亲苏或者亲美的,但这只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的反霸策略。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国家赞成美国或苏联主宰世界。

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第一层次是美国集团、苏联集团、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组成的三足鼎立体系。第二层次有几个子系统,美、日、西欧的关系形成斜三元格局,属于这些子系统中的一个。他们在经济和战略上有矛盾和分歧,但也相互依存。同样属于第二层次的是由美国及其盟国组成的北约与由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华约的关系。由第三世界国家和七十七国集团组成的不结盟运动。在第二级子系统下,各地区国家有不同程度的组合形式,如西欧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孔塔多拉集团等都属于第三级系统。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苏联和美国相互挖掘对方的根基,进行明确的对抗,同时与盟友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向心力。西欧和日本获得了相当大的自主权,尤其是西欧,一直加强自己的同盟关系,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第三世界在联合反霸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发达国家的交流,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世界格局。

(3)东西、南北关系走向多极化

70年代后,苏联在世界上扩张的力量开始下降,而美国在越战后陷入国际地位的下降。日本和西欧广泛使用新的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三世界经济也发展起来,中国的力量逐渐增强,这些都表明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的格局。西欧整体经济实力赶超美国,正在向世界政治的一极发展。他们对美国的保护伞和“越顶外交”越来越不满,越来越希望团结起来,壮大自己。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通讯手段的现代化,西欧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国际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欧洲对西欧国家的吸引力也在增加。虽然西欧国家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态度不一,但都觉得不能落后于美国。他们在法国发起一致行动,决定通过“尤里卡计划”走共同振兴西欧科技、经济、政治发展的道路。

东欧虽然实力较弱,但从70年代末开始,自主意识增强,大多数国家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顾苏联的压力,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并强调小国应该而且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声明不能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来迫使各国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东欧国家开始恢复与西欧的经贸联系。现在,它正处于向发展政治关系的过渡阶段。

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也从依赖美国的地位上升到平等伙伴的地位,并积极倡导建立太平洋英联邦。试图通过经济合作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近年来,随着其成为最大债权国、最大贸易顺差国和最大投资国,美国也有所要求。日本开始加紧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70年代,随着新独立国家的进一步增加,第三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不结盟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改变旧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斗争继续深化。第三世界大力开展南南合作,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总之,第三世界的作用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虽然多极化仍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但一些世界政治力量真正成为世界上的一极还需要一个过程。然而,多极化的世界各种力量对美国和苏起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对国际形势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在世界多极化中,东西方关系和南北关系是轴心和核心,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首先,在东西方关系方面,70年代末,东西方关系主要表现为苏美继续争夺世界霸权,斗争形式是激烈对抗。但在20世纪80年代,对抗趋于缓和。由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新思维,1985年1月,美苏同意恢复核武器控制谈判。这标志着东西方关系的解冻。中导条约和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的签订,东欧的变革,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改革,德国的重新统一,华约的解散,前苏联的解体,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欧盟统一大厦的准备等等。,都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一方面,苏联和美国受到各自力量的限制,设想核战争的全球性毁灭性后果,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持续经济衰退;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盟国的分裂和解体,美苏霸权势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反霸求和力量的增强。这两个方面导致了世界“冷战”格局的瓦解。“冷战”格局的解体,预示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相对衰落,以及它们独霸世界的历史时代的结束。

其次,就南北关系而言,南北关系是指南方发展中国家联合反对北方发达国家对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要求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解决人类发展问题。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政治问题。从第三世界崛起的过程来看,南北谈判的开始是第三世界国际斗争的第二轮,即寻求民族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