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专项资金使用报告(2)
一是在签订科技重大专项任务时,检查项目承担单位是否按照预算评审意见进行整改,提高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必要性。在区域发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等重大项目任务书签订过程中,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核,指导项目承担单位按照科技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编制任务书支出预算,杜绝不合理支出内容。
二是实行科技项目预算执行过程年度执行报告制度。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每年提交项目年度执行表,并根据项目任务书规定的阶段性指标检查确认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登记阶段性成果,报送阶段性支出,上报执行情况总结和未来计划。同时要求各级主管单位对照任务书逐项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我办和主管单位将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三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中期督导检查评估制度。为客观评价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情况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局对重大专项和重大R&D平台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的基础上,客观评价项目阶段任务完成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形成中期检查报告。根据中期检查报告,省科技厅将对重大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四是驻厅联合纪检监察室将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科技项目和经费专项检查,覆盖所有科技项目。近年来,* * *检查了700多个科技项目。通过监督检查,强化了财经纪律,进一步规范了科技项目资金运作。同时,开展科技项目电子监察,对超权限、超时限、超标准、缺环节、缺要素等违规行为实施有效预警和问责。
五是积极配合省人大财经委、省财政厅、审计厅开展省科技厅各项专项检查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二、工作成效2016
2016省科技厅抓住中央进一步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带动经济,服务民生?宗旨,坚持在大局中谋划,在大局中行动,在科技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
(一)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扎实推进。
1.解放力量,搞活科技成果。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省直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暂行规定》。省属事业单位可自主决定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全部返还单位。个人转移转化成果奖励不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限制。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高校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2.落实和推进中关村试点政策。现有可在我省推广的中关村改革试点,已在我省实施。截至目前,已制定出台了《福建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实施办法》、《关于改进和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省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暂行规定》、《福建省企业科技创新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同时,启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创建工作,争取新的财税试点政策支持。
3.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活力。出台企业R&D费用加计扣除实施办法,制定龙头企业R&D投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全省企业R&D费用税前扣除43.6亿元,增长46%,享受企业834家,增长114%。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779家和428家。企业主导或主要承担的新增省级科技项目比例达到76.7%。
(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突破重围。全省数控机床生产企业发展到30多家,2000多套成套设备应用于各行业,新增产值约200亿元。应用机器跳槽,相关企业将减少20%的劳动力?30%,国产设备替代进口降低成本30%?50%。
2.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12重大科技专项和24个专项,支持37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45个海洋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20.9%。截止2016年末,全省万人发明专利3.46件,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规划目标。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4个国家级、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45个国家科技县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科研攻关取得重大成果。全年,* * *选育新品种63个,制定标准80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置253项,推广面积1650万亩,新增产值12亿元。农村科技信息?12396?平台不断完善,累计派出383名科技人员支援省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培训农民65438+万人。
4.突出科技效益,推进人口健康和生态文明示范。与省内15家三甲医院共同设立健康产业联合基金,推进重大疾病防治和新药创制。福建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获得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LP认证,螺旋体多靶点检测技术应用于梅毒确认实验,填补了国内空白。推进防灾减灾、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地震预警、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土楼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等5项惠民工程得到科技部支持。漳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验收。
(三)R&D机构和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1,抓* * *建推广?国名?机构加快建设。省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 * *成立了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会,与中国科学院* * *成立了海西研究所、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和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并与机械科学总院* * *成立了海西分会。市县及有关部门与国家海洋局建立了国家海岛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龙岩紫荆研究所,与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建立了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2.抓引进,促进国内外科技资源集聚。新资助5家R&D主要机构,两年共安排1和14亿元,资助引进15家R&D主要机构。安排4270万元支持28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3.抓培育,提升区域创新平台。新布局18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R&D平台和23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个,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8个。2016年,我省还新增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农林大学承担的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紫金矿业公司承担的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
4.抓经费,培养青年创新人才。新设立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0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36项,资助经费5.44亿元。新增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共有1,01名省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入选,28人、5个团队、1所高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9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
(4)科技和技术转让开放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1,福建虚拟研究院?加快建设海峡技术转移中心。新增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家,签约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20家。举办技术转移专题对接会十余场,* * *展示推广成果及要求项目1594个,促成项目418个。
2.闽台科技合作更加紧密。建立惠安绿谷科技创业园等18闽台科技合作基地;福建鸿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对台科技合作项目获得科技部支持,国家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成员单位发展到12家;依托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2016年度支持海峡两岸合作R&D项目26项,资助经费6600万元,台湾省51单位近200名科学家参与。
3、?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不断扩大。签署《以色列经济部与福建省科技厅经济合作备忘录》,举办福建与以色列、德、俄、白技术转移专场和第八届科技外交官跨国技术转移专场,达成40项R&D合作协议和3项出口合同。
(五)多元科技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1.与银行的密切合作。出台了科技分支机构风险补偿和虚拟风险池管理办法,建立了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2240万元。支持5家商业银行在6个设区市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3亿元。与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合作,在全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与政策性银行开展战略合作。65,438+00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进出口银行20-20%的贷款。
2.在科技和金融领域创造创新产品。发展科技保险,累计发放科技保险补贴720万元,带动全省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科技保险4000多万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16亿元的风险保障。推动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98家企业质押6543.8+0.402亿元。
3.发展科技风险投资。推动企业和项目融资5亿元。2家创投公司获得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7000万元入股,投资12家科技型企业65438+3800万元。投资5000万支持设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台湾省创业园孵化基金?。省科技厅牵头组织成立?福建生物与新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已正式上线,总基金规模3亿元。
三。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虽然我省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 R & amp;在我们省;d投资361亿元,占GDP的1.44%,低于全国R&: D投资强度2.09%。2016年,估计R & ampd投资占GDP 1.5%,我省科技未完成?十二五规划?计划中提出的超过2.2%的目标。2016年,该省科技厅预算为5.52亿元,低于浙江(23亿元)、江西(6.4亿元)等周边省份。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支持福建发展,赋予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定位、设立自贸区等重大举措,需要科技支撑,加大对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投入。因此,建议执行省人大颁布的《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
(2)改进投资方式。科技项目资助方式将由无偿资助调整为无偿资助、风险补偿和风险投资引导相结合。一是贷款贴息,由金融科技资金引导,带动银行资本金;二是科技与保险合作,通过补贴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研发责任险,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第三,科技与风险投资合作,通过科技投资、公开发行、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初创和成长型科技企业。充分发挥有限的财政科技资金,放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乘数效益,最大限度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3)探索创新管理。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建立科技管理联席会议,改变科技资源碎片化、重复分散的现象。二是构建我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新机制。科研设施和仪器是国家所有、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源,具有公共性和稀缺性的特点。只有向社会开放,才能释放服务潜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建立财政资金新购大型科研仪器采购评估制度,解决分散、重复、封闭、低效、专业服务能力差等问题,促进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