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国学,哪个发展好?

1.文言文与传统文化首先,学习文言文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增强我们了解社会和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是“源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流”。它们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是两种语言。文言文中的很多词在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比如清代文学家沈复,现代汉语还在用。所以,学习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

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书面语,但它来源于古代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口语。两者的相同点是首要的,不同点是次要的,所以不难学。我们要对学好文言文有信心。

如何学好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有“三要素”:

首先要熟悉背课文,才能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朗读是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俗话说:“一本书读一百遍,就会明白它的意思。”文言文简洁典雅,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很多大作家都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这是源于他们对古文的熟读和背诵。比如巴金十二三岁就能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吴晗十三岁前就已经背完了《三字经》。

第二,要用自己的心去理解,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看“言”而知“意”。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上所述,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很多词和义是相通的。比如《陈太秋和他的朋友们》中的“期”,就是“约定”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期”的意思是一致的。再比如《不能说出一个地方》(《口技》)中的“名”字,和现代汉语中“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的意思。用心去理解,才能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这对学习文言文很重要。

第三,要积极积累词汇,以便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如通假字的理解,“之”、“气”、“意”等虚词用法的理解,词义的古今变化等等。

学习总结,不断积累,就能掌握规律。掌握了规律,学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学文言文不难。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掌握规律,循序渐进,就能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那就是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2.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学,但不分时代。比如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学,所以清代也是国学,可以翻译为“郭雪”或“汉学”(意译,指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典籍和诸子百家为基础的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包括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同时期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明清元曲和小说、历代史学等。所以,从广义上讲,中国的古今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武术、医学、星象、建筑等。,都是参与国学的。

现在所谓的国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武术、医学、占星、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的名称始于清末。当时欧美学术以“新学”、“西学”等名称进入中国。相比之下,人们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

汉学也可以参考中国的古代理论。其中,先秦诸子是代表,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他们形成了兵家、法家、墨家、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这些思想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

3.文言文比白话文好。文言文和白话文哪个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其实我一开始对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看法。以前觉得用什么都无所谓,就顺其自然了。

然而,自从我看了《伟大复兴的开端》之后,就有了扎辫子的老夫子或者外语老师。他说的非常精辟,发人深省。看他和陈独秀等人的反驳,我觉得陈独秀等人说的话是那么苍白无力。以电报这个经典的例子为例。片中提到,如果人家拒绝送电,用文言文说没办法,用白话文说没办法。

其实这完全是在玩偷换概念,混淆逻辑。无力感包含了多少含义,可以是谦卑、委婉、尊重等。,而可笑的‘做不到’是什么意思?只是冷冷的拒绝。你希望收到你回复的人被这样热情满满的对待。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从此,你失去了一个朋友,收获了一个敌人。当你被杀的时候,他只会在他倒下的时候扔一个人或者袖手旁观。

那么请问,除了少了一个字,白话文还有什么好的?至少这个被新文化运动推崇的所谓通俗的例子,在我看来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不是说白话文不好。其实我们古代民间用的大多是白话文,文言文是文人的专利,但是他们的白话文比我们的古典,白话文比文言文多。

当时提倡白话文的历史原因是因为实现了普及教育,人们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方便学习外国文化。现在很多物品的名称都是直接音译的。所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不学外国,民族希望渺茫。老先生说的很有道理。

纵观古今,各国的制度都是从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但当时中国弱小,在紧急情况下,必要的牺牲情有可原。

当时文言文被毁了,传统观念被毁了。但这些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除了封建的部分,没有任何本质。是的,但是当时的革命任务是摧毁旧的东西。至于好与坏,只有后人,也就是我们能说出来的区别。对小李来说,中国古代王朝的每一次更迭,都有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因战乱而丢失和毁坏。

这不是两个人能改变的。陈独秀等人只是碰巧相遇,不是他们引领了历史变革,而是他们引领了历史选择。至于好坏,其实在今天,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枯燥,而学生的语文成绩却没有明显的差别,中国的作家越来越平淡。

跟白话文基础不够有关。现在网络小说大行其道,白话偏激,甚至以骂人为主题。一章其实只要是对话就骂人。

这难道不是文学的悲哀吗?更可悲的是,我们接受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文言文虽然很好,但是要改,需要十倍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做出这一选择需要大胆的领导力。这就好比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一样。你想让还在学白话文的学生直接学文言文。虽然我们都学一两篇文言文,但都是单方面教授。有多少学生能自己完全理解文章?中国的保守思想也很深,突变和反弹有多大可想而知。

总有自以为清高的人出来为道辩护。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文言文越来越多了。其实老师也是以文言文为主,或许我们教育部门也在进步。

当我们的经济超越其他国家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外国的东西不如我们的时候,当我们的创造再次领先于世界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西装革履就可以直接扔掉了,因为世界会模仿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