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分离的父母如何获得良好的教育?
每一代人的误解?
人们习惯把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称为“隔代亲属”。其实,隔代教育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词。在我们传统的家庭中,0 ~ 3岁甚至学龄前主要属于育儿范畴,这个时期是为孩子生长发育的各种心理生理指标——所谓德、智、体——打下基础的时期。当下,传统“隔代父母”的育儿方式下的误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我们来看一个最典型的小例子:
陶涛通常在家由保姆照顾,周末去奶奶家玩。当保姆接过来的时候,陶涛很听话,一点也不任性。周末去外婆家后,我学会了一些在地上打滚,穿鞋子和阿姨的哥哥上床等坏习惯。每当我母亲纠正陶涛的错误时,我祖母总是反对她。比如我妈说:“儿子不要穿鞋睡觉,因为被子脏了,奶奶洗被子也累了。”。奶奶肯定会说:“不要紧,让孩子踩吧,脏了再洗。”再比如,陶涛在吃水果的时候,他妈妈说:“我儿子要给你妈妈戴手帕,不然把你衣服弄脏了就难看了。”奶奶肯定会说:“没事。不包围自己,就不要包围自己。”长此以往,陶涛逐渐抛弃了原有的好习惯,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奶奶经常对陶涛说:“在奶奶家,奶奶年纪最大,爸爸妈妈都得听奶奶的话。”两岁的陶陶已经意识到奶奶家和她自己家有不同的哲学,当她在奶奶家时,她可以不听妈妈的话。久而久之,即使在奶奶家,陶涛也不听任何人的话。
必然的社会现象
现在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很多都是家里的老人。偶尔看到一两张年轻的面孔,大多是家里的保姆。隔代教育现象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普遍,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关系。
当代年轻人肩负着结婚和创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应该加倍努力工作,不断充电,争取事业的成功。另一方面,家庭幸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考虑进去。所以,当他们初为人父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了养育孩子的最大问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们虽然对独生子女有很高的期望,但还是力不从心,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父母照顾。这是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在中国是必然的。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在年轻父母忙于事业,保姆行业不专业的时候,很多孩子的教育基本属于爷爷奶奶。
面对这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子女教育初期,如何既能克服隔代教育容易出现的弊端,又能充分发挥老人的作用,让年轻父母腾出精力更好地工作,争取事业?
首先,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弊端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0 ~ 6岁是个人素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几乎所有的子女都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和父母沟通、培养感情的机会,让“离异父母”的特殊关爱泛滥,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很爱自己的孩子,很容易溺爱和迁就孙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是独生子女,老人会有更多的心理顾忌——万一犯错,怕对不起孩子,怕责怪孩子。结果老人总是依赖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核心。孩子犯错不及时纠正,甚至经常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他们享受餐桌上的特殊待遇;安排孩子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服,代替孩子安排玩具,代替孩子自己喂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厌其烦地抱着孩子上楼下楼...
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了孩子四肢发育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父母,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全家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发脾气。对老人的过度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也让他们变得极其自私、胆小和脆弱。
很容易破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老年人容易被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事物慢,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听话、稳重而不出格,不善于用科学的、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为好奇而产生的“打扰”“破坏”等冒险创新的探究行为,总是急于制止。
比如,当孩子抓几只蚂蚁来喂,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看看根是什么样子,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开一辆玩具车,他们的祖先总会停下来批评他们。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玩蚂蚁是脏的,拉花是故意的,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是不能“毁”的。他们认为孩子的这些蛮横行为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一个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形成开拓创新的人格?
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窄,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出门,因为年龄的原因。子女和爷爷奶奶朝夕相处,长期受限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他们听到的、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说的都是成年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的本性。另外,户外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缺乏体育锻炼,会造成身体虚弱,生病;另一方面,接触新鲜事物较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窄,缺乏活力,不敢面对陌生人,无法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窄,固执,退缩,心理老化,等等。
第二,扬长避短是一剂良方。
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很多祖辈养育的孩子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两代人的养育方式不同,但养育方式不一定是老人的错。海海的爷爷奶奶是老师,从小对海海要求严格。而现代的海海妈妈认为,只要儿子开口,什么都应该满足。海海虽然还没上学,但已经能察言观色了。他在爷爷奶奶面前很理智,捉弄妈妈。这说明隔代教育也要具体分析。
爷爷奶奶很有爱心,很喜欢孙子孙女。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陪孩子,能耐心听孩子说话。
爷爷奶奶有抚养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他们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爷爷奶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没必要强求这个或那个。
事实证明,祖辈带大的孩子,很多身体素质都很好,在生活照顾和安全感上也比其他孩子强。
但是,祖先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与现代社会不同。此外,祖先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必须具备老年人的特征。因此,隔代教育必然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利用好它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
对于扮演孩子和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来说,一定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和孩子、老人沟通,千万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玩游戏讲故事,周末带他们出去活动。同时,年轻父母要尊重老人,经常与老人交流科学育儿的新经验,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老人的建议;既要坚决表明态度,又要耐心沟通,尽量避免对抗。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记住,他们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不用省事,孩子一出生就交给老人;不要怕老人宠孩子,不肯照顾孩子,切断祖孙之间的亲情。无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在老人家中临时寄养子女,都要注意协调好与老人的关系,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争取代际教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