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来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外延式增长是主导力量,这往往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影响。随着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对于农业领域的初步了解,每年有5000~6000项科技成果诞生,但有效转移转化率只有40% ~ 50%左右,与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相差不是一点点,都高出90%以上。

所以从2012开始,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出台了支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而且力度很大。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必须有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提供科技支持,这也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当然,为了满足项目申请的要求,企业找到了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签订了合作协议。一些科研院所也很热情,带着发明找企业合作,进行转化。我理解国家海洋局的初衷是借此机会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但最后往往随着项目的结束,合作也就不了了之。既然科技成果转化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如此重要,那么有哪些因素成为了制约因素,是企业的动力,还是科研院所转化能力不足,还是双方合作模式的障碍?

以企业为主体确实是正在鼓励的方向。目前科研院所仍然是科技成果的产出大户,但大多难以落地。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导致企业有需求,找不到自己的业绩。所有高校的成果都找不到能发挥其价值的企业。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或者是董事长当天会上提到的成果转化园,或者是互联网+背景下继续完善线上平台,或者是一些专利事务所延伸产业链,不仅帮助申报专利,还能为现有专利找到一个好老公。

根据专委会专家讨论发现,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最后一公里和生态环境是突出问题。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只要相关领导意识到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生态环境的优化,绝对不是小问题。这能不能改变现在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在选题或者开题上?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研究员你都找不到。可以尝试聘请一些总工程师之类的,因为他们关注的应用是第一位的。

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探索性问题。如果有合理的建议和是非,让宁波每年200亿的科研开发投入不打到水漂,然后激起更大的水花,那就很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