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军第五维京装甲师的军事历史。
1935年,希特勒宣布大幅度扩军计划,全国实行征兵制。党卫军“通用特遣部队”(SSVT)将接受最高水平的训练,成为德国陆海空三军的第四大支柱。豪塞尔、施泰纳等一批前职业军人的到来,让希特勒的梦想成为可能。保罗·豪泽是国防军的少将,退役后加入了纳粹冲锋队。豪塞尔在“长刀夜”行动中幸存下来,随即改变家庭,加入了党卫军。从65438年到0935年,豪塞尔成为了党卫军VT部队的主管,在正规化建设上不遗余力。他将变形战斗机部队改编为三个团,每个团有三个营,后来又陆续增加了炮兵和工兵,使变形战斗机部队初步具备了一个师的规模。
“精英部队”的概念从一开始就体现在党卫军中。党卫队的招募传单上写着:“志愿者高高兴兴地来了,因为他知道元首会信守诺言,照顾好他的家人。他不会被赶到战场上当炮灰,因为元首的士兵的生命太宝贵了,不能随意牺牲。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志愿者会接受德国士兵能接受的最好的训练,使用德国能制造的最好的武器。日耳曼男人不需要教英雄主义的概念,因为这是自然而然刻在心里的。志愿军充满自豪,渴望为战场建功立业。”党卫军也展现了与国防军完全不同的新气象。在这里,纳粹信仰成了军队凝聚力的源泉,官兵们互称“Kamerad”而不是对方的军衔和官职。党卫军的建军理念,纳粹党的强势主张,退役后优厚待遇的承诺,让很多年轻人争相在一支朴实进取的精英部队服役。
施泰纳放弃了国防军的上校待遇,屈尊来到党卫军接受少校军衔,负责“德国”团第3营的组建和训练。斯坦纳的选择相当明智。新建的党卫军没有历史包袱,他的士兵年轻朴实,精力充沛,非常愿意学习新的战术。斯坦纳认为,一名士兵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他们在前线面对敌人火力时的士气。军队的士气来自于每个士兵的自信——相信自己比敌人训练有素,有更敏锐的本能和更快的反应。这种信心必须通过艰苦有效的训练来获得。施泰纳大幅减少了刻板的阵型演练,取而代之的是体能强化训练、个人和团队进攻战术以及频繁的实弹演练。这种训练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士兵的“狩猎”技能,即快速变化的野战环境下的战术素养。在演习中,一个团队中的每个士兵都有机会接过指挥权,带领大家完成任务。这种训练使党卫队部队在失去指挥官后仍能保持战斗力。施泰纳要求部队有足够的体力在长途急行军后立即进攻。在一次阅兵式上,斯坦纳的450名官兵全副武装。三个小时行军25公里后,他们依然能够形成整齐的队形,走过观礼台接受检阅。
1936年,施泰纳晋升为上校,成为德军团团长。在一次野战演习中,施泰纳手下的一个连长让他的士兵用迷彩布把头盔包起来,达到了很好的隐蔽效果,极大地鼓舞了施泰纳。施泰纳马上有了几套迷彩夹克,还有配套的迷彩头盔、行军包、子弹包,供全团官兵使用。身着迷彩服的德军团官兵在党卫军秀中表现抢眼,迷彩服很快被推广到其他部队,成为二战中党卫军的标志。希姆莱专门为党卫军申请了伪装的专利权,所以禁止国防军部队使用。
施泰纳的新训练方法受到豪塞尔等人的歧视,至今没有得到推广。1939年5月,希特勒听说了施泰纳的创新,前来观看“德国”团的一次协同攻击演习。演习中,希特勒等了一会儿,不耐烦地问进攻什么时候开始。斯坦纳回答说,已经持续了二十分钟。这时,希特勒从望远镜中看到,身着迷彩服的士兵正以战斗队形悄悄向目标高地推进,不仔细看几乎察觉不到。很快火炮向目标开火,进攻部队行进到距炮火100米处,用延伸的炮火进行冲锋,用手榴弹清除残存的障碍物,用火焰发射器拉出防御阵地,战士们手持冲锋枪跃入战壕进行近距离战斗。演习中,德军团官兵反应迅速,戒备森严,战术素养一流。希特勒非常满意,命令其他党卫军部队学习施泰纳的训练方法。
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党卫军团被编入国防军的各种战斗序列,施泰纳的德军团隶属于国防军的“坎普夫”装甲师。第二年,德国人袭击了荷兰和比利时,党卫队被编入SSVT师参加战争。5月14日,荷兰投降,SSVT师被调出比利时南部,企图包抄英国远征军。5月28日,德军第一次遭遇英军,打败了他们,俘虏了100多人。在敦刻尔克围攻英军后,SSVT师稍作休整,然后向南推进,进军巴黎。法军在索姆河的防线被攻破后,全线崩溃,德军长驱直入。德军一天内推进60公里,俘虏了法军一个装甲团和几个步兵团。
西线战争后,施泰纳的德国团驻扎在荷兰。这一时期,党卫队开始大规模扩军,德军团的很多骨干被抽调去组建新的部队。1940 12、施泰纳奉命担任新建的党卫队第5师师长。虽然希特勒多次宣称要把党卫军建成德国的第四支柱,但国防军高层并不买账。由于国防部主持征兵,垄断了德国的军事资源,国防军受到党卫军扩张计划的极大制约。到了1940,党卫军只有一个师。德国对西欧和北欧的征服为党卫军提供了新的兵源。西线战争结束后,希姆莱迅速在被征服的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建立纳粹党基层组织,支持当地亲纳粹势力。希姆莱利用强大的纳粹宣传机器号召这些国家的年轻人自愿加入党卫军。
第一个做出反应的是挪威法西斯党的领导人维德孔·吉斯林。挪威投降后,奎斯林组建傀儡政府,号召挪威人加入“推翻英国世界霸权,赢得自由独立的战争”。大约3000名挪威人和600名丹麦人自愿加入了党卫队。1940年春天,由挪威和丹麦志愿者组成的党卫军斯坦达特·诺德兰正式成为军队。值得一提的是,丹麦政府将自愿加入党卫军的丹麦人视为叛徒,并剥夺了他们的养老金。后来希姆莱亲自向丹麦王室施压,这些人的养老金才得以恢复。
希姆莱对荷兰和比利时寄予厚望,认为他们的国民是纯正的雅利安人,应该为纳粹事业做出贡献。因为荷兰和比利时在战争中不堪一击,很多人对国家失去信心,转而投向纳粹德国。希姆莱在这两个国家的宣传鼓动不遗余力,到处散发题为“党卫军在问候——你也应该保卫你的家园”的传单。1940年夏天,SS Standarte Westland正式成立,由荷兰语和讲荷兰语的比利时佛兰德志愿者组成。二战期间,荷兰的5万人和比利时的4万人加入了党卫军。芬兰在1939年输了苏芬战争,损失了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党卫队的征兵主任少将·伯格多次飞往赫尔辛基,利用芬兰的反苏情绪为党卫队征兵。到1941年夏天,大约有1万芬兰志愿军组成了一个营,属于北欧集团。
1940年9月,希姆莱宣布组建党卫队第5师,由原VT师的“日耳曼尼亚”团和新组建的北欧和西欧团组成。同年,65438+2月,党卫军第5师正式命名为“维京”师,以斯坦纳为师。这个时候,施泰纳最大的任务就是迅速把这支复杂的军队揉成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整体。维京师范大学的外国士兵在日常训练结束后,会去夜校学习德语。不同国家的士兵接受党卫军严酷训练的能力不同。尤其是荷兰人和比利时人,他们不适应普鲁士式的纪律和实践。丹麦的军事训练质量是相当高的,所以丹麦士兵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挪威士兵普遍性格内向、敏感、沉默寡言,但在战场上却能吃苦耐劳、忘本。斯坦纳特意请韦晶师范学院的教官了解外军的难处,因材施教。
二战初期,德国国防军还瞧不起党卫军。波兰战役中的德军总司令布劳奇茨嘲讽党卫军是“穿制服的警察”。因此,党卫军部队无法获得最好的装备,不得不使用前捷克军队的武器。举个例子可以说明当时党卫军部队的装备之低劣:维京师的芬兰营全部是前芬兰国防军士兵,他们有一支芬兰产的索米M1931冲锋枪,实际上成了维京师装备最好的部队。直到1941年春天,国防军仍然拒绝给党卫军部队装备重炮,这件事在希特勒的亲自干预下才得以解决。
德军进攻苏联前夕,维京师下辖日耳曼尼亚团、北欧团、西欧团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步兵营由三个步枪连、1机枪连(装备捷克ZB-30和德国MG-34轻机枪)和一个炮兵连(装备1排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和1排80毫米迫击炮)组成。团炮兵营包括1个连的75毫米轻型步兵炮,1个连的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个连的4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个连的75毫米自行野战炮,1个连的37毫米高射炮。在随后的东线血战中,党卫军部队的表现令国防军将领印象深刻,很快每个师都装备了一个坦克营。1943年夏天,党卫军希特勒近卫军师、帝国师、骷髅师、维京师先后改为装甲师。至此,党卫军部队的战斗力终于得到了国防军的认可。1941 6月底,维京师隶属于德国南部集团军群,向乌克兰进军。7月初,基辅战役正式打响。为了消灭乌克兰境内的苏军西南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装甲部队为箭头,组成几个突击群向苏军防线纵深推进。其中,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第一装甲军在基辅南部向乌曼发起突击,左翼由维京师掩护。18年8月,苏军第6、12、18军25个师被包围在乌曼。经过六天的艰苦战斗,大约65438+万残兵投降。后来维京师的指挥官驱车数百公里,于9月7日攻克了第聂伯河上的重镇第涅普罗佩特罗夫斯克,而北欧代表团则渡过第聂伯河,在东岸的卡缅科夫建立了桥头堡。在这里,维京师经受住了战后最严峻的考验。
因为卡缅科夫的得失关系到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命运,苏军总司令下令必须夺回卡缅卡。集结在附近的苏联第38军是大本营预备队,刚调来增援乌克兰前线。9月8日起,集团军8个步兵师向卡缅科夫发起猛烈进攻。在内务部队的监督下,苏军在团一级不断发动人潮,维京师压力很大。更糟糕的是,第聂伯罗彼得罗斯克有一所炮兵学校,苏军炮兵在这里操练多年,对每一个地方的坐标了如指掌,在战斗中以异常精确的炮火频繁攻击德军阵地。维京师官兵在防御战中沉着冷静,准确布置火力网,击毙大量苏军士兵。经过三天激战,苏军第38军失去进攻能力,不得不撤出战场。9月12日,德军第一装甲军通过卡缅科夫向北包抄,彻底切断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退路。19日,斯大林终于同意西南方面军突围,但为时已晚。到26日基辅战役结束,苏军西南方面军只有1.5万人成功突围。陆军司令科尔波诺斯将军在突围中阵亡,66.5万苏军官兵被俘。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戴尔?哈特称基辅战役是“前所未有的杰作”。
基辅战役后,德军长驱直入,于10月24日攻占重镇哈尔科夫,165438+10月24日,抵达罗斯托夫城下。罗斯托夫位于顿河河口附近,是通往高加索的门户。党卫军希特勒卫队师和维京师在罗斯托夫成了强弩之末。罗斯托夫卫戍部队是苏联版的党卫军——苏联内务部队(苏联NKVD部队)。这些部队虽然缺少重武器,但却斗志昂扬,誓死不退。他们与德军挨家挨户战斗,用步枪、冲锋枪、手榴弹和莫洛托夫莫洛托夫烧瓶顽强抵抗,并不时组织敢死队发起反冲锋。攻城的德军没几天就被赶出去了,不得不撤退十几公里。
1941的冬天是俄罗斯百年不遇的冬天,入侵的德军在严寒和苏联的强力反击下撤退了。到1942的春天,德军东线的162师中只有8个师还有能力进攻。面对这种情况,希特勒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将1942的夏季攻势集中在高加索方向。德国的攻势有两支箭。海军上将保卢斯率领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军进军高加索油田。这场运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希特勒对保卢斯说:“如果我得不到高加索的油田,这场战争就不会进行下去。”1942年7月,德军再次进攻罗斯托夫。这一次罗斯托夫的守军丧失了士气,弃城而退,通往高加索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事后,斯大林大怒,枪杀了擅自撤退的100多名军官和将军。8月初,德军入侵库班油田,德军统帅部派出一批石油专家跟随部队,任务是检查和维护油田设施。这些人的车队在路上遭到苏军伏击,全部遇难。事实上,苏军在撤退前就彻底摧毁了油田,而且在占领库班期间,德军一滴油也没抽出来。
9月底,维京师接到克莱斯特的命令,作为第一装甲军的攻击箭头向格罗兹尼进军。从一年前的警卫部队到现在的突击箭,卫景师强大的战斗力终于得到了国防军的认可。虽然维京师一开始进展顺利,但随着来自远东的苏军援军不断抵达高加索,德军兵力明显不足,开始有所进展。此时苏联每月生产1200辆主战坦克,苏军火力越来越强。维京师被装备了大量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苏军步兵师和内务部队的抵抗压垮了。虽然维京师很快就变成了装甲掷弹兵师,并接收了一个营的马克IV型坦克,但这只是沧海一粟。僵持到65438+2月,卫景师不得不撤至库班地区。在此期间,保卢斯的第六军在斯大林格勒全军覆没,导致德军彻底溃败。2月1943日,德军放弃罗斯托夫,退守第聂伯河。苏联军事委员会成员中将·赫鲁晓夫向最高统帅部报告:“在顿河畔宁静的罗斯托夫要塞上空,苏联的红旗又骄傲地飘扬了。”1943年3月,党卫队第3装甲军正式成立。部队由维京师和北欧师(11党卫军弗赖威利根装甲掷弹兵师'北欧')组成,施泰纳任司令,赫尔贝特·奥托·吉勒任维京师司令。由于北欧师全是德国和荷兰的新兵,尚未形成战斗力,施泰纳要求将其调往南斯拉夫承担清剿游击队的任务,以便积累作战经验。维京师被剥离了北欧团和一批骨干,实力大减。在这个时候,党卫军旅‘瓦隆N’的加入就像是雪中送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党卫队在比利时征兵时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利时有两大民族,分别是讲荷兰语、信奉新教的佛兰德人和讲法语、信奉天主教的瓦龙人。一开始希姆莱认为佛兰德斯是纯雅利安人,而瓦卢恩是拉丁血统,所以党卫军的大门只对佛兰德斯开放。佛兰德人只是比利时少数民族,兵力有限。随着战局的发展,德军越来越捉襟见肘,不得不降低种族标准,只要政治思想过硬。就这样,“瓦罗尼恩”军团应运而生。
“Varoni En”军团的创始人是比利时法西斯政党“基督雷克斯运动”的领导人笛捷尔。笛捷尔可能是党卫军外国部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人是记者,长得帅,博览群书,能说会道,充满领袖气质。1936年,希特勒会见了笛捷尔,对他非常钦佩。他说:“如果我有个儿子,我希望他像你一样。”德国占领比利时后,笛捷尔法西斯政党的实力急剧上升。笛捷尔想加入德国军队,但他一再被拒绝。原因总是“你的政治任务更重要。”苏德战争爆发后,笛捷尔再次志愿参军,并最终被允许组建瓦罗尼志愿军。虽然这支部队的官兵都是笛捷尔的党羽,但笛捷尔以缺乏军事经验为由拒绝就职,坚持从私人军队做起。此后,笛捷尔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从列兵一步步升至上校,并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和橡树叶勋章。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人。1943年秋,“瓦罗尼恩”军团获得党卫军“瓦罗尼恩”攻击旅称号,由准将·李柏特率领,前往科尔森与维京师会师。瓦罗尼恩吕虽然只有4个步兵营,兵力约2000人,但装备精良,拥有多门自行火炮和坦克驱逐舰。维京师热烈欢迎部队的到来。
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不得不转入攻防。感受到德军装甲力量的不足,希特勒不惜重金将几支党卫军精锐部队升级为装甲师。在1943,10期间,维京分部接收了大量新装备。在原有一个营的马克4坦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营的豹式坦克和一个营的赫策坦克驱逐舰,100毫米以上的重炮全部换成自行火炮。入冬后,苏军从科尔森三条战线集结约60万兵力,展开钳形攻势,企图围歼这里的654.38+0.5万德军。1944年10月5日,科涅夫将军率领的乌克兰第2军从南面进攻。经过激战,于10月28日在瓦图廷与1乌克兰军队会师,包括维京师在内的6万德军被包围在科尔森。看来斯大林格勒的悲剧还会重演。
擅长纸上谈兵的希特勒在地图上勾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再次命令科尔森的德军坚守援外,同时命令南部集团军群司令曼斯坦因组织精锐装甲部队开道,从内部歼灭围攻科尔森的苏军。排雷的任务交给了中将第三装甲军汉斯·瓦伦丁·胡贝。国防军1、16、17装甲师和党卫军希特勒卫队旗装甲师是曼施泰因手中的王牌部队。曼施泰因发誓不会让斯大林格勒的悲剧重演。在命令胡贝尔不惜一切代价突破苏军包围圈的同时,他恳求希特勒允许科尔森的德军撤退,希特勒对此置之不理。胡贝尔只是给被围困的德军指挥官发了一份电报:“我来了。”不出所料,第3装甲军成功地在苏军防线上打开了一条通往科尔森以南十几公里处的利斯扬卡的通道。这时候德军统帅部已经明白,在科尔森打败苏军无异于白日做梦,救出被困在里面的德军就很不错了。曼斯坦因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指示科尔森的德军向南突围,加入第三装甲军。希特勒后来勉强批准了这一指令。
17年2月凌晨4点,被围困的德军放弃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以党卫军部队为先锋,在夜幕的掩护下,组成两个纵队向列斯扬卡方向突围。苏军在德军突破的方向布设了五条阻击线,前两条是步兵,第三条是炮兵,第四条和第五条分别是坦克和骑兵。德军突破苏联前三道防线时,只遇到了微弱的抵抗。他们都以为自己安全脱险了,都朝天鸣枪欢呼。清晨6点,埋伏已久的苏军坦克和骑兵冲进毫无防备的德军队伍,开始了大屠杀。苏军坦克排成密集队形,根本不开火,直接碾压德军,骑兵紧随其后,追击并消灭四散的德军。笛捷尔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救护车卡车翻车,里面的伤员被抛入雪地。苏联坦克像波浪一样横扫车队,掀翻卡车,碾过拖车和车厢,碾碎火柴盒,把士兵和马匹碾成肉酱。这时,几辆苏军坦克的履带被汽车残骸卡住,动弹不得,我们趁机逃跑。”两万名德国人在突围中被杀。
此时维京师的官兵可能是唯一还在战斗的部队。日耳曼尼亚团的士兵用手榴弹炸毁了24辆苏联坦克,但他们杀出一条血路。然而,德军的噩梦仍未结束。其余部队被湍急的格尼洛·蒂基奇河阻挡,在河的另一边,有四辆苏军T-34坦克和几十挺机枪挡住去路,子弹倾泻在来去匆匆的德军官兵身上。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死在这条河里。最后,约34000名德军安全突围,其中包括4500名维京师官兵。瓦罗尼恩旅的2000名官兵只有632人幸存。准将·李柏特被打死,他的尸体被裹在雨衣里的士兵抬回来。侥幸逃脱死亡的笛捷尔继任了旅长。科尔森已经成为库尔斯克之后的又一个坦克坟场,800辆苏军坦克和300辆德军坦克分散在这一地区。
此战之后,维京师撤退到波兰休整,接收新兵和装备,逐渐恢复了生机。在此期间,瓦罗尼·恩吕离开维京师,扩编为党卫队第28装甲掷弹兵师。1944年夏天,苏军集结了160个师,4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6000架飞机的掩护下发动了“巴格拉季翁行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38个师被28个消灭,伤亡40万。维京师被派往华沙守卫重要的小镇比亚韦斯托克。这期间成立了党卫队第4装甲军,吉勒任司令,下辖维京师和骷髅师。施泰纳的第3党卫队装甲军(隶属北欧师和国防军14装甲师)被调往波罗的海地区作战。在战争的这个阶段,苏军已经掌握了东线的绝对主动权。虽然部分德军可以暂时遏制苏军在部分地区的攻势,但拥有绝对优势的苏军只要改变攻击点,就可以从千疮百孔的德军防线中找到突破口。苏军第二坦克军在距离华沙十几公里的地方突然遭到德军迎头痛击,死亡3000人,俘虏6000人,损失100多辆坦克。战后苏联出版的《卫国战争》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华沙城下,我军的攻势突然停止。德军统帅部投入了一批最优秀的部队来阻止我们的进攻,敌人的防守异常顽强。要知道我们的步兵和坦克部队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部队缺少弹药和汽油,炮火准备不足……”击退苏联第二坦克军的德军是党卫军维京师。此时,华沙附近集中了一批最精锐的德军,包括装备了新型“虎王”坦克的党卫军维京师和骷髅师。戈林”伞兵师,以及国防军第4和19装甲师。
面对德军沿维斯瓦图勒河建立的坚固防线,苏军停滞不前,局面一直僵持到1945年春。65438+10月期间,波兰抵抗军在华沙发动起义,期望城外的苏军从内部配合。但是斯大林命令苏联按兵不动,看着波兰的抵抗崩溃。起义失败后,约2万名波兰游击队阵亡,20万平民丧生。华沙成了一片废墟,波兰抵抗运动的领导层几乎全军覆没。当波兰战局陷入僵局时,苏军将进攻方向转向南方。1944年8月底,苏军入侵罗马尼亚,9月底入侵保加利亚,铁托南* * *游击队6月初成功进入贝尔格莱德10。到圣诞节时,布达佩斯的7万德军和匈牙利守军被苏军包围,处境危险。希特勒对匈牙利的油田念念不忘,在地图上策划进攻,企图将苏军赶出匈牙利。1945 65438+10月1日,希特勒跳过战区司令古德里安,直接命令华沙附近的第4党卫军装甲军向南行军700公里,救援布达佩斯的守军。
维京师的日耳曼尼亚团和西欧团组成两个战斗群(Kampfgruppe)向布达佩斯城外的苏军发起正面进攻。面对数倍于自己的苏军,维京师再次展现了超强的战斗力,对苏军防线的不同路段一次次发起试探性进攻,最终找到了薄弱点进行突破。65438年6月+10月11日,党卫队第4装甲军进攻布达佩斯机场,离城仅21公里,城内德军欣喜若狂。就在这时,希特勒有了一个新计划。在布达佩斯西南65,438+00公里的巴拉顿湖地区,有65,438+00个苏军师。希特勒立即命令第4装甲军转向西南,配合第2装甲军包围这些苏军。这个奇思妙想彻底毁了布达佩斯守军的生机。苏军立即在巴拉顿湖地区集结了大量装甲部队,德军的围歼计划很快流产。党卫队第四装甲军在7000人伤亡后(包括51战场以上的军官)不得不撤退到奥地利。2月13日,布达佩斯7万守军全军覆没,只有700人逃脱。
1945年3月25日,苏联军队入侵奥地利。维京师、希特勒卫队师和国防军17步兵师承担了保卫维也纳的任务。虽然此时只有几千人的兵力,但维京师的官兵依然斗志昂扬。炸毁桥梁,埋设地雷,经常用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伏击苏联装甲部队。维京师的顽强抵抗让苏军第六近卫坦克团损失惨重,每个坦克团只剩下不到10辆坦克。这些局部胜利都无济于事,第三帝国已经筋疲力尽。党卫队的北欧分部参加了柏林保卫战。这些外国士兵忠实地履行了对希特勒的誓言,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们知道落入俄国人手中也是死路一条。
纳粹德国投降后,卫景师最后一任师长乌尔里希解除了外籍官兵的入伍誓言,允许他们自谋生路。绝大多数官兵一起西进,向美军投降,在巴伐利亚战俘营受到礼遇。1945年9月,巴伐利亚战俘营解散,维京师的官兵回到各自的家乡。瓦罗尼的恩师坚守奥得河,忠实执行希特勒“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命令。全师只有35人幸存。笛捷尔带领这些人逃到丹麦的哥本哈根,企图召集他的雷克斯追随者组织一个地下抵抗运动。盟军解放丹麦后不久,笛捷尔飞往西班牙,在佛朗哥的保护下度过了余生。比利时缺席审判了笛捷尔的死刑,并几次试图将他引渡到中国,但都失败了。笛捷尔于1994年逝世,享年87岁。笛捷尔不思悔改,经常在公共场合穿着党卫队上校的制服和骑士的铁十字勋章。有人问他这辈子有什么遗憾,他回答说:“可惜我们输掉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