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排名

大学专业:

山东建筑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会——泉城济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该校创建于1956,是中国城市建设部建设的十所土木工程学校之一。65年来,学校与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一脉相承,与* * *和中国的行进步伐同频。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凝练特色,培育优势,践行“厚德载物,厚积薄发”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和“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校风,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程、管理、法律、艺术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院校,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筑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实力雄厚。学校占地2400多亩,校舍面积70多万平方米。现有20个学院(系),665,438+0个本科专业,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国家特色专业5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一流专业10个,土木工程专业7个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拥有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 * *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精彩一课》、4门国家一级课程、1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名国家课程思政教师、1个团队;新工科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2项,教育部批准1项目(全国6所高校,山东省唯一)。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计划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类别18个,两个学科培养方向64个,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资格。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馆藏图书398万册,其中印刷图书654.38+0.98万册,电子图书200万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影响指数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地方建筑工程类高校学报和山东省省属理工科高校学报前列。,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204人,其中专任教师179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83%。日本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双聘)。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的拔尖人才、泰山学者人才队伍中的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留学生双百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拥有全国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书育人楷模、省级高校师德标兵57个,省级教研团队31个,其中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其中“建筑结构位移与加固”团队是山东省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主题特色鲜明。该校是中国唯一一所培养满足国家特殊需求的绿色建筑博士的大学。山东唯一的土木工程专业已全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是山东省首家示范性产教融合国家级本科高校。学校ESI工程学科排名世界前65,438+0%,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山东省一级学科,建筑学被列为山东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拥有教育部1重点实验室、国家文物局1重点科研基地、木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山东基地、3个山东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重点实验室、8个山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山东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个山东大学重点实验室。拥有全国文物学会1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智库)2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研究基地、山东政法委1研究基地等30个重点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国家文物局地方文化遗产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是山东高校中唯一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究成果丰硕。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人文社会科学)。其中,2002年卢小炀教授主持的“等壁厚弯管塑性成形理论及其工艺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王崇杰教授主持的《太阳能与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与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苏教授主持的“面向区域的建筑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张馨教授主持的《建筑搬迁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山东省唯一一所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高校。“十三五”期间,全校平均每年科技活动经费近2亿元,负责国家科研项目16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9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项、课题3项,省重大科技项目5项,如2019年崔东旭教授主持的“十三五”国家重点R&D项目“村落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2020年,张馨教授主持的“既有结构性能评估与加固基础研究”被批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突破;获得省部级政府科研奖励和国家奖励办社会力量奖63项(其中一等奖15项),国家发明专利633项;SCI、SSCI、A & ampHCI和EI共收录3377篇论文。与外国的广泛合作。学校积极推进学校对外开放,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校际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的高校举办了4个土木工程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多所高校合作开展“2+2”、“3+1”、“3+2”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招收土木工程、国际商务等专业。学校先后与90余家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主持完成了世界最重、最高的建筑平移工程,主持或参与制定了60余项国家和省建筑行业标准,完成了100余项国家和省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建成了山东高校首个雄安新区教学实习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 *共建产学研基地,一期工程已开工,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开启了学校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和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教育“基础论坛”品牌。在第77届论坛上,荣盛发展集团联席总裁庄青峰、钟芳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百龄、全国劳动模范杜明等70余位业界精英、学术大师、政要走上论坛,为建设大学师生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基金会论坛已经成为建设大学师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建设大学校园的文化盛宴。构建“四馆两带一廊”的校园文化格局。圣贤景观与建筑文化长廊相得益彰,有建筑翻译技术展厅、地图地契展厅、山东民居建筑展厅、铁路建筑展厅等特色建筑博物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绿色生态校园案例。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建筑科学教育基地,列入山东省系列博物馆规划。学校主持建设了全国首个垂直埋地源热泵空调示范工程、全国首个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全国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学校综合教学楼。学校校园成为师生充满活力和现代时代气息的文化家园和建筑博览园,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环境满意度”位居山东高校前三。学生素质好。学校努力培养“基础扎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据第三方调查,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已达94.5%,居全省高校之首。该校是由全国建筑院校就业联盟发起的学院。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满意率在98%以上。我院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为84%,比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2021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本科毕业生市场化薪酬在山东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二。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五年来,在“挑战杯”、数字仿真、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300余项,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优秀组织单位。学校棒球队获得2016、2017中国大学生棒球联赛冠军,学校多次被评为“三农”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从学生到校友,从学院到社会,建设大学20万校友遍布齐鲁,遍布全国。其中有工程大师,有行业精英,有政府领导。校友永远是学校最大的品牌和骄傲。抓住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学校将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在“十四五”凝聚力量,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向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为党和国家教育, 培养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其他信息:

山东建筑大学,创建于1956,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设立的高校。学校秉承“博学多才,建基立业”的校训,弘扬“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土木建筑为特色、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是山东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名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绿色建筑技术与理论”博士生培养高校。学校位于济南临港开发区,占地2000多亩,校舍面积64万多平方米。目前,学校拥有19个学院(系)和2个研究(设计)所,58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计划,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类别,面向全国30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