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生产技术
氯气的生产方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软锰矿(含二氧化锰)和浓盐酸产生氯气。
4HCl(浓缩)+MnO?=加热= MnCl?+2H?O+Cl?↑
但由于当时不能大量生产盐酸,这种方法仅限于实验室制备氯气。后来,法国化学家贝尔托勒将氯化钠、软锰矿和浓硫酸的混合物放入铅蒸馏器中加热,制得氯气:
2NaCl+3H?那又怎样?(浓缩)+MnO?=加热=2NaHSO?+MnSO?+2H?O+Cl?↑
由于这种方法的原料易得,自从舍勒在1774年到1836年制造出氯气以来,人们一直在用贝托·雷发明的方法生产氯气。
1836年,古萨格发明了一种焦化塔吸收碳酸钠(Na?CO?从工艺中排出的氯化氢气体中得到盐酸(这种含有氯化氢的气体以前被认为是废气,从Gusag中得到充分利用),然后盐酸就变成了一种比较便宜的酸,可以广泛使用。舍勒发明的生产氯气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成为此时大规模生产氯气的方法。
1868年,Dickon和Hont匈牙利发明了用氯化铜作催化剂,加热时氧化氯化氢气体生成氯气的方法;
4HCl+O?=2H?O+2Cl?↑
这种方法被称为狄肯法(也译作狄肯法)。
虽然这些生产氯气的方法在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经济效益和生产规模来看,都远远不如电解法生产氯气。当电解法付诸实施时,这些生产氯气的方法就逐渐被淘汰了。
电解的诞生要追溯到1833。法拉第发现,当电流作用于氯化钠水溶液时,可以获得氯:
2NaCl+2H?O =2NaOH+H?↑+Cl?↑
后来,英国科学家瓦特也发现了这种方法,并于1851获得了一项生产氯气的英国专利。但由于当时没有实用的DC发生器产生足够的电流,电解法只能停留在实验室规模,无法投入工业生产,因此被搁置。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种更好的DC发电机出现,电解法才被广泛使用。从此,氯的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当时电解氯气所用的电极是汞,这就导致电解得到的氯气和氢气中混合了相当数量的汞蒸气。这种“汞法制氯”对环境危害很大,所以新的“离子交换膜法”制氯更环保节能。(用汞生产氯气仍然是生产氯气的主流方法。比如2010年中国生产了46%的氯气,2000年西欧50.1%的氯气都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
氯气液化
氯气通常可以直接使用,但为了制取纯净的氯气,考虑到储运的方便,将一部分氯气液化制成液氯,用钢瓶或槽车运输给用户。生产中,从电解槽出来的热氯气(含有少量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杂质)用冷水洗涤或在换热器中冷凝脱水,然后用硫酸干燥(必要时可用液氯除去水分和杂质),再送去液化。由于湿氯对铁有腐蚀作用,液化前氯中的水分应小于50ppm。
氯气液化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很广,工业生产中可分为低压法、中压法和高压法。液化采用低压法,氯气0.078 ~ 0.147 MPa(表压),冷却温度-35 ~-40℃。液化采用中压法,氯气压力为0.245~0.49MPa,冷却温度为-15 ~-20℃。高压法生产的氯气为0.98 ~ 1.17 MPa,用水冷却至15 ~ 25℃即可液化。与低压法相比,高压法能耗较低,循环水用量较少,但设备成本较高,适合大规模生产。中压法多用于中小型氯碱厂。液化率由氯中的氢含量决定。液化尾气中的氢气含量不得超过4%(体积)。尾气中含有60% ~ 70%的氯气,可作为合成盐酸、氯苯和次氯酸盐的原料气,也可进一步净化精制,使液化率达到98%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