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出现非洲猪瘟。如何防控?
害怕非洲猪瘟,怎么防控?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8月3日发布消息称,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这是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ASFV)。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根据《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根据要求,当地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禁止所有生猪及易感动物和产品运入或运出封锁区。沈阳市已暂停全市生猪外运。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早在十年前就与OIE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的见证下与波兰国家兽医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室,引进了相关的诊断技术和资料,并于2011申请并获得了农业部兽医局的许可,开展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的研究和诊断试剂盒的开发工作(。
目前已完成非洲猪瘟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成套技术和试剂盒的研发和储备,包括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OIE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的见证下与波兰国家兽医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室。引进相关诊断技术和资料,并于2011申请并获得农业部兽医局许可,开展非洲猪瘟诊断技术研究和诊断试剂盒研制工作(农医备忘录[2011]596号)。目前,已完成非洲猪瘟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成套技术和试剂盒的研发和储备,包括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等,为非洲猪瘟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非洲猪瘟或疣猪病。临床上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死亡率高、皮肤发绀、淋巴结和内脏大出血、妊娠母猪流产和水肿。死亡率可高达100%。该病属于OIE报告的动物疫病,被中国农业部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是猪群中最可怕的流行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其传染性高,传播方式多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缺乏特异性疫苗。非洲猪瘟严重影响了全球猪肉生产和贸易。从2014到2017,仅东欧和俄罗斯的非洲猪瘟就扑杀了80万头猪。从2014到2015,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猪肉出口减少了9。5%是由于非洲猪瘟。
首先,病原体
非洲猪瘟是由DNA病毒感染引起的,曾被归为虹彩病毒科的一员,但其DNA结构和复制方式与虹彩病毒有很大不同,与痘病毒相似。1995,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将其列为一个新的病毒家族——非洲猪瘟(Asfarviridae)病毒家族。2005年7月,ICTV公布的最新病毒分类第八次报告明确,非洲猪瘟病毒属于DNA病毒目录(dsDNA)、非洲猪瘟病毒科和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ASFV也是非洲猪瘟病毒科唯一公认的成员。与其他DNA病毒不同,ASFV是一种真正的虫媒病毒,可以在脊椎动物和无脊螺旋桨中繁殖。在猪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在几种类型的细胞质中复制,特别是网状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病毒可以在蜱体内繁殖,使其成为主要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动物后,不产生中和抗体,所以只有一个血清型。最新研究表明,非洲猪瘟有23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1于1921在肯尼亚首次确诊,主要流行于非洲东部和中部,后于1957至1960入侵欧洲,并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流行。基因型II于2007年入侵格鲁吉亚,随后被引入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摩尔多瓦、捷克和罗马尼亚。该病于1971首次传入古巴;1978入侵巴西,美洲国家出现疫情。
第二,流行病学
ASFV只感染猪和野猪。病猪和感染猪(康复猪和潜伏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野猪和硬蜱属蜱是病毒的储存宿主。病猪发烧前可以排毒;有些慢性感染的猪可以终身解毒;该病毒可在痊愈的猪体内持续存在一年,并可解毒六个月以上。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主要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播、食物传播和软蜱叮咬。还有其他传播途径,研究表明ASFV可以近距离(2米以内)通过空气传播。还有其他可能的潜在传播途径,如鸟类和啮齿动物传播。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的易感性没有差异。与感染猪直接接触后的潜伏期为5-19d,被感染蜱叮咬后的潜伏期小于5d,5-7d就会出现症状。
在非洲,ASFV可以感染疣猪、丛林野猪和大野猪。许多野猪容易感染ASFV,但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欧洲和北美的野猪易感染ASFV,其临床症状和死亡率与家猪相似。然而,美国斑点野猪是个例外,它对ASFV并不敏感。不同菌株的致病性不同。ASFV强毒株在4~14d内可引起100%的猪死亡。病猪血液中病毒含量大于108病毒粒子/ml,主要攻击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细胞凋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出血。中强毒株引起的死亡率一般为30% ~ 50%,弱毒株感染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非洲猪瘟不是人和动物的疾病。目前,没有证据表明ASFV能传染给人。虽然非洲猪瘟不传染人,但由于中国是养殖大国,养猪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其入侵中国后,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大面积蔓延,后果不堪设想,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发病机理
ASFV可以通过口腔和上呼吸系统进入猪体内,并在鼻咽或扁桃体受到感染。病毒迅速扩散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扩散到全身。之后,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可以检测到这种病毒。病毒含量最高的组织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网状内皮细胞如脾脏和淋巴结。ASFV引起的出血性病变是由于受感染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不是直接导致内皮细胞的损失。ASFV感染伴有血小板减少症,这可能是由受损血小板的产生或外周血管中血小板的消耗引起的。在强毒感染时,细胞变化很快,在明显的刺激反应出现之前,细胞就全部死亡。感染减毒病毒时,刺激反应容易观察到,细胞核变大,一般出现有丝分裂。
四、临床症状
可能出现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大多数急性型猪在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部分病猪出现与急性型相同的临床症状。死亡率高达100%。ASFV急性感染后的潜伏期为5-1.5天d,首发症状为体温升高(41-42℃)。表现为抑郁、厌食、群集,耳、鼻、四肢、腹部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出血点,周围部位皮肤发绀,甚至出现出血性肿块;粪便表面覆盖着血和粘液;* * *功能障碍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猪发热后一般存活7天,症状出现后1-2天死亡。怀孕的母猪流产了。死亡率高达100%。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型相同,但症状较轻,死亡率低,持续时间长,仔猪死亡率相对较高,病程5-30天。慢性型死亡率低,表现为呼吸道和肺炎症状。大部分猪感染后可以恢复,但终身感染。病猪一般存活几个月,但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很难恢复。病程2-15个月。
动词 (verb的缩写)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判断。由于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与猪瘟非常相似,如果没有典型的症状特征性出血,仅从肉眼病变几乎无法区分。鉴别诊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此外,还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皮炎肾炎综合征(PDNS)、细菌败血症、霉菌毒素中毒、香豆素中毒等相鉴别。实验室诊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由于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型,往往在特异性抗体出现之前死亡,因此在非洲猪瘟的诊断中,检测病毒的病原学是非常重要的。病毒分离是最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技术。然而,诊断只能在P3实验室高度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此外,红细胞吸附和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琼脂扩散等血清学试验也可用于该病的诊断。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已完成非洲猪瘟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成套技术和试剂盒的研发和储存,包括常规PCR、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和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正在批量生产。不同的试剂盒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并且具有准确性高、时间短的优点,可以广泛用于实验室诊断。非洲猪瘟病原学(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血清学(间接ELISA检测抗体)诊断试剂盒为非洲猪瘟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鉴别诊断:ASFV病与猪瘟非常相似。最急性的类型通常表现为内脏器官的严重出血。该病通常在体温升高的初期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急性型最明显的病变是脾肿大,可达原来的数倍。脾脏又大又黑,极其柔软脆弱。腹部淋巴结出血严重,类似血肿,结肠黏膜、肠系膜等多处出现水肿。没有用于紧急接种和治疗的疫苗和药物。
猪瘟在体温升高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淋巴结呈大理石状;水肿病变不明显;当猪瘟大面积发生时,紧急接种猪瘟疫苗可以缓解疫情。可以看出,非洲猪瘟一般是先出现,再出现其他症状,而非洲猪瘟是随着体温的升高同时出现的,可以作为两者的鉴别诊断。
六、防治方法
加强进口种猪和生猪产品检疫,坚决做好国际机场和口岸废弃物和垃圾的销毁处理工作。一旦发生可疑非洲猪瘟,应果断采取扑杀措施,严格封锁,彻底消毒。该病毒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23℃下仍存活120天。在热带地区,猪圈里的病毒至少能存活2周。有效消毒剂种类较少。目前最有效的消毒剂是10%苯酚。OIE推荐的其他消毒剂包括0.8%氢氧化钠、0.3%福尔马林和2.3%次氯酸盐。生猪养殖者要严格禁止从疫区调运生猪,注意日常消毒,尽量保持生猪密闭,采取隔离保护措施,尽量避免接触野猪和软蜱,严禁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厨垃圾喂猪。一旦出现不明原因死亡和类似猪瘟症状的异常增多,应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