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出国热”其实有着深刻的背景。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00人,比2011年增长17.65%。从多方面分析,今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将超过40万。其中高中毕业甚至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有意思。
出国读大学日渐升温。
暑假前,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王女士已经为孩子安排了暑期游学。在王女士看来,熟练的外语和国际化的视野一定会为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增色不少。“虽然出国留学花费很大,但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投资是值得的。”
美国2012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从2011到2012,中国学生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人数从157558增加到194029,增加了23%。而且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长尤其体现在本科阶段。2012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31%,接近赴美研究生人数。
北京某知名赴美留学中介机构副总监乔美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起跑线提前”的新趋势。她告诉记者,在2005-2006学年,中国只有65名中学生持个人护照赴美读中学。到2010至2011学年,已有6725名中国学生赴美读中学,五年间增加了100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留学生来源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在国内学习失败后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是那些成绩中等偏下,但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现在,留学生来源多元化。一方面,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加入了出国留学的行列。另一方面,国内难以进入一流大学的普通学生也希望通过努力进入国外名校。
参加“外地高考”的人数也从侧面反映了现在的趋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的调查显示,2007-2008年约有7000名内地学生赴港参加美国高考(SAT),占香港考场总数的95%以上。第二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654.38+50万。
记者还发现,留学热已经不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专利”。今年3月,某中介机构在广西南宁举办了2013全球春季留学招生展。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50多所高校参展,场面同样火爆。南宁的赵先生告诉记者,身边很多同事都把孩子送出国了,他也考虑让正在读初三的儿子出国读高中。
即使在遥远的新疆库尔勒,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加入全球教育浪潮的热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校长邱告诉记者,自2007年以来,华山中学已有近70名中学生赴澳大利亚、美国、瑞典等国留学。
“出国热”有着深刻的背景。
谈及留学原因,女儿已经去德国上大学的涂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关系,他接触了很多留学回来的朋友。他们出色的个人能力和眼光,坚定了他送女儿出国留学的决心。他认为,中国大学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很多同学在大学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整天浑浑噩噩。相反,国外大学宽严相济,对教学质量要求很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规避高考压力”、“希望进入世界名校”、“喜欢国外宽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未来就业”是家长和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然而,记者也发现,看似主动的选择背后,仍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因素。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曼生告诉记者,当前的“出国热”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台湾省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经历了类似的现象,人均收入持续增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出现了“出国”现象。
以澳洲留学为例。一所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20多万人民币,四年下来大概是1万人民币。对于国内很多大城市的家庭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所以家长通常会根据国内外上大学的成本和预期回报来选择,可以说是一种市场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出现了全球性的商业化,许多外国大学把教育作为出口的一个重要方面。起初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为主。近年来,美国开始意识到应该吸收这种资源,并开始向中国市场开放。如果能收三倍学费,又不用担心毕业生出路,大学何乐而不为?”周曼生说。
明尼苏达大学招生官告诉记者,从2007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对大学的资助减少。在此背景下,许多美国大学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将目光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学生。从2008年到2012年,大学的国际本科人数从800多人迅速增长到2500多人。
其实不仅仅是国外的大学,国内的中介甚至学校都在瞄准留学这块巨大的蛋糕。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赵女士说,自从孩子初二去美国参加“游学”项目后,就一直吵着要出国留学。“他总是拿国内的环境和人民素质跟美国比,他不满意。他跟他讲留学的利与弊,他就是不听,好像美国是人间天堂。”
一些家长对这种半旅游的短期出国游有着透彻的理解。“一天几千人民币,什么都不担心的生活当然是天堂。但是,留学不等于留学。如果你义无反顾地报出你的天堂之梦,往往会以没有好结果而告终。”
如果家长还能理性看待“游学”“夏令营”的后果,那么一些公立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举办的国际班,往往很难诱惑。“直达美国名校”、“提前修学分”、“全英文教学,不出国留学”等口号吸引了很多想成功的家长。
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的大部分重点高中都开设了国际部或国际班。在广西,自2011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第一个高中国际班以来,两年间已有8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东北三省首家开设国际文凭课程(IB)的学校。以美国大学为目标的PGA高中国际课程,与北京、上海、四川、河南、山东等十余个省市的多所重点中学有合作。
家长黄女士告诉记者,“国际班重点是教授国外课程,为‘国外高考’做准备。学的内容和普通班有很大不同。一旦选择,就很难再回到国内深造的轨道。但既能享受到重点中学的优质环境,又能让孩子尽快接触到国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虽然价格是一年近65438+万元,但比高中出国成本低,风险也小很多。”
“洋高考”催生“洋考试”
“孩子适合出国吗?出去应该学什么专业?”北京某中介英国留学高级顾问郑萍说,这是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的确,父母在留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最怕得不到回报。
“比如你的孩子喜欢玩游戏,最好不要让他过早出国。出去以后,谁也不会被束缚。”郑平说,他们经常用这个例子向家长解释如何判断孩子的“自制力”。但是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往往会采取一句“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
专业和学校的选择情况都不乐观。PGA高中国际课程项目助理总监沈宇告诉记者,课程会从高一开始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规划指导,希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但家长往往更期待去名校。
墨尔本大学中国首席代表Sunny Chen曾经遇到过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一位前来咨询的家长直接让大学帮孩子选专业。“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大多数家长最多看排名,或者专业的热门程度,对孩子想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几乎一无所知。”
其实很多家长也有自己的困惑。一方面是对国外教育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是很多眼花缭乱,难以分辨的信息。随着学生及其家长出国留学意愿的不断增强,培训、高中合作办学项目、国际班等各种信息纷至沓来。
长期从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陈清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大多数家长甚至高中都很难知道IB和A-LEVEL课程的区别。”目前这类国际班处于缺乏监管的状态。“以班级为例。有些学校无法提供与国外对接的真实环境。而是中国老师先把课过一遍,再把这些知识点对应的英语单词教给学生,变成了专门搞‘洋高考’的‘洋考’,对学生适应留学几乎没有帮助。”
记者调查发现,在留学准备过程中,相对于身心准备、自理能力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条件,家长和孩子更看重择校、考试等硬指标。
沈宇告诉记者:“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申请到理想的学校。经常听家长诉苦。如果是高考,我也可以参考一下身边亲戚朋友的经验。但是因为我在国外读书,没有太多的案例可以参考,所以会因为不了解而感到害怕。"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为孩子咨询中介的张先生。他有点无奈地说:“孩子高中那么多时间。要完成国内的中考,他得加强英语,参加考试,选择学校,提交申请材料。他只能先照顾好自己的眼睛。我已经尽我所能帮助他了,剩下的就靠他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儿童研究所所长孙鸿雁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多,选择出国留学无可厚非,但建议家长和孩子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把出国留学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对待,切忌盲目跟风,草率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