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交付专利

作者/吴迪郑亚红

编辑/张泽

荣耀华为难送。

一些华为员工穿上新衬衫,有种“被裁求生”的悲壮感。他们赌上了自己的未来,决定一起创造“新的辉煌”。

然而,对外战争还未打响,新荣耀与华为之间复杂的交付问题首先出现。

紧张的情绪从荣耀卖家宣布的那一刻开始在内部蔓延。“公司红头文件下来,华为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商量独立后如何分配资源。”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艾财经。

图/视觉中国

荣耀虽然一直以独立品牌的名义发展,但实际上是和华为这个大平台紧密绑定的。技术,运营,生态,包括系统,衍生服务,甚至粉丝体系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大众对荣耀品牌的认可也与华为密切相关。如今荣耀被剥离,哪些留下哪些拿走,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整个利益链中,下游乐观的手机经销商对荣耀的独立抱着希望。“团队没变,研发没变,渠道没变。”一位东北经销商信心满满。“和荣耀的合作充满了渠道情怀和深度。如果独立后运营得好,荣耀会比以前更好。”

包括东北地区经销商在内的多位经销商对AI财经表示,他们一直相信华为会保住高端阵地,然后将中低端产品线的研发能力全部交给荣耀,这将成为提升“荣耀产品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终极武器。

但事实可能并不像他们目前判断的那样。据艾财经了解,双方的资源切割还在变化。“一些原本打算打包带走的东西,至少不会交给荣耀。”知情人士告诉艾财经。

与此同时,转入荣耀的华为员工登录了心声社区。部分发帖话题聚焦公司薪酬方案。声音论坛为此专门开辟了一个专区。

此前,外界流传两种补偿方案:一种是针对转入荣耀的员工,由华为原价回购全部股份;二是直接补偿2019的1.7倍收益。这些传言在内部论坛的帖子讨论中被“暂时驳斥”。

“我还没看到最终的赔偿版本。”一位员工告诉AI财经社,内部传言的最终方案将于近期公布。

前几天,转入荣耀的员工召开内部沟通会,讨论股权补偿等问题,但没有最终方案。“利益处理不好,两个员工都不会满意。”

华为的狼性文化帮助创造了华为和“新荣耀荣耀”的背景。但现在,狼文化也彻底体现在双方的资源输送上。虽然最终由大局决定,但业务一线在资源投放分配上肯定不会让步,这让荣耀人陷入了焦虑和恐慌的困扰。

荣耀与华为的内部博弈由来已久。2015年底,荣耀独立运营。当时荣耀内部的态度是“独立就是独立,不依赖,不做配角”。独立后的荣耀没有华为渠道,线上线下渠道都很难探索和铺设。但当时体制内的独立并没有使其摆脱华为的束缚。

据赵明在华为刊物上回忆,原计划2015年2月上市的荣耀V8推迟到了次年5月。产品原名不是V8而是7Plus。荣耀团队的初衷是延续之前荣耀6Plus在双摄像头策略上的成功,但这种设计“与公司的其他产品相冲突”。来自公司的压力是,如果他们想让这款产品如期上市,就不能用双摄像头。他们拒绝放弃现有的产品定义,不得不袖手旁观。“这一去就是半年。”

荣耀真正实现了独立,但当初的那种无助感,至今仍萦绕在荣耀员工的心中。

“和外界想象的不一样,我们已经在讨论荣耀能不能崛起了。”一位员工向AI财经感叹,“现在发货问题还没过去。”

小米OPPO如日中天

华为危机未解,荣耀独立前景扑朔迷离,中国手机市场重现生机。

华为手机长期处于缺货的困境。如果情况没有实质性改善,华为手机在中国“一枝独秀”的格局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另一种与人竞争的局面。

在国内一家头部手机公司工作的袁凯告诉ai财经社,小米OV至少有一年的窗口期。明年会很精彩。

图/视觉中国

华为能“涅槃”吗?荣耀会再次崛起吗?小米OV谁能借此机会实现中国手机出货量第一?“估计洗牌的过程最快也要等到明年一季度。”一位北方手机经销商说。

“现在还不能说是混乱,而是一种混乱的状态,充满了不确定性。”袁凯入行10年,重燃兴奋。不确定性带来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

雷军心中的“火”已经是更大的火焰在生成。小米已经做了10年,雷军今年谈“创业”意味深长。雷军最著名的理论是“猪站在风口都能飞起来”。这一次,小米踩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有时候我很赞同雷老师的话。你必须站在风口浪尖上。”小米前员工王坚告诉AI财经社,他本来不信命,但雷军的“好运”改变了他的观念。“有时候你不得不依靠贵人或者好机会。”

“小米尝到了华为份额下降红利的头汤。”王坚对AI财经表示,关于小米内部销量增长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总结,但其实核心是因为“欧洲市场的增长”。它吃的大多是华为无奈的份额。在线上,小米“抢荣耀份额”。今年上半年,尽管华为在美国全面芯片封锁,荣耀仍然连续几个月保持线上销量第一。

到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已经重回全球前三。据艾财经了解,小米也提出了“重回中国市场第一”的计划。袁凯对小米近期动作的评价是“大张旗鼓”。

小米在增产。一位小米员工告诉AI财经社,内部产量在增加。虽然具体数字不太清楚,但“至少是按照华为的部署”。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曾预测,如果华为的芯片被封锁到明年,预计将释放约6543.8亿台的市场空间。

小米也在抢线下渠道。AI财经社了解到,小米至少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线下渠道的“游说”。南方一位华为经销商向AI财经透露,小米的人多次找上门,给他提供补贴,鼓励他转投小米。“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的店转了一圈,小米答应给钱给人。”经销商说,以前开小米的店成本最高,现在开小米的店成本相对较低。

关于过去小米开店成本高的问题,很多经销商抱怨。一位在北方经营多家数码店的老板曾表示,很多客户想买小米手机,联系了小米当地负责人,准备开一个小米专区。但对方告诉他,小米只是设计,“专区的建设费用要自己承担。”

这直接打消了他的想法。"你听说过商人在投资区拿钱吗?"老板还是向AI财经抱怨,“反正我不干。”相比之下,OV更重视线下渠道,投入巨大。当他建造许多OV特区时,他“从未拿过一分钱”。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线下仍占手机销量的绝对大头,约占70%。提升对线下的重视,加大线下投入,培养渠道关系,是小米朝着“重回中国市场第一”的目标做出的巨大改变。

“小米原来的装修没有承接,现在都承接了。然后,本来是不派业务员的,现在肯定会派人给你。”上述华为南方经销商表示。

OPPO也增加了订单,使今年下半年的手机产量增加到1.1亿台。加上今年上半年的6000多万台,今年OPPO的年产量可能达到654.38+0.7亿台。这一数字明显高于其2019年1.1.4亿台的出货量。

OPPO的子品牌Realme也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拓。起初,该品牌专注于海外市场,尤其是印度和东南亚,并通过将自己定位于注重性价比的中低端技术品牌,迅速进入了许多市场的前五名。但在中国的存在感相对不足。一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告诉AI财经社,Realme在中国已经下了很大功夫,“明年可能会在北京成立分公司”。

Realme中国区总裁徐琪日前公开宣布,明年国内市场的目标是达到1000万的销量。据AI财经社报道,Realme印度负责人将同时领导欧洲分公司,因为“在印度的成功经验可以带到欧洲市场”。

谁能扛起民族品牌的大旗?

对于华为和HONOR的业务方向,市场上有不同的声音。

有华为经销商认为,荣耀剥离后,华为只会保留高端手机产品线。“未来我们只做两个高端品牌,一年两个旗舰,货不多但有卖。”

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更为悲观。“如果美国继续打压,华为可能会放弃手机业务。”该人士表示,华为手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曾经是华为的摇钱树。“但华为是一家非常狼性的企业。如果我做不了这个,我会做下一个。战略是渐进的。余承东去造车了。不久前,华为的汽车业务已经归于消费者业务。”

图/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荣耀被认为有些悲剧。有人认为荣耀是为了对抗小米而生的,小米已经发展的很好了。一直有声音说会独立上市。但因为美国打压华为,不得不不断努力生存,从头再来。但它面对的小米OV并不弱。

华为省级代理商乔森表示,现在小米和OV渠道领先于荣耀。目前国内只有四个手机品牌建立了自己的零售渠道。最厉害的是华为,其次是小米,vivo,OPPO。荣耀已经脱离华为。如果华为继续存在,想要突破荣耀将会非常困难。

最近有消息称,这期间荣耀正在大量扩张门店。对于这一传言,乔森更正为:主要是那些参与收购荣耀的代理商,他们有建店的目标,如果抛开股东,几乎不建新店。“对我来说,没有必要这样做。如果华为失败了,我的华为店就是荣耀店,没必要专门为荣耀建店。”

荣耀的另一个无奈是芯片。之前和小米竞争的时候会突出自己的麒麟芯片。现在它不得不采用联发科芯片。“它和小米PK,也拿不到高通芯片首发”。袁凯补充道,“原来它不怎么用高通芯片,高通芯片基本都被小米OV买断了,这是个大问题。”

华为之后谁能扛起高端民族品牌的大旗?在袁凯看来,小米OV新荣耀很难承担这个角色。

今晚,小米刚刚迎来了一次意外的财务表现。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称营收、净利润等多达15的业绩指标创造了单季历史新高。同时,小米也迎来了股价的高点。

可以说,小米可能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股市的认可。雷军在最近的演讲中也澄清了对小米的三个误解,其中之一就是“小米做不了高端”。

今年也是小米旗帜鲜明要做高端的开始。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今日财报发布后再次表示,小米非常有决心做一家高端公司。“旗舰市场的突破,对小米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增量市场。”

为了表明立场,雷军透露,小米在全球建立了9个R&D中心,R&D人员超过1万人。明年将招聘5000名工程师。

相比小米,OPPO并没有那么激进,但也接连做了一些重大调整,在品牌调性和营销上有了重大改变。“原来的OPPO有点快消品牌的味道,现在也立志做高端科技品牌。”一位了解OPPO的人士告诉AI财经,“它之前切断了娱乐营销。”

不久前,OPPO在自己的科技大会上展示了先进的滚动屏概念产品。与向内或向外折叠不同,滚动屏幕更像一个可以推拉的抽屉。

最近发布的一份2020年全球无线通信网络技术专利数量排名报告显示,华为以8607项专利排名第一,OPPO以5353项专利排名第三,vivo以1518项专利排名第九,小米以1165438项专利排名第十四。

小米OV在R&D发起了对高端的冲击和投资。但能否扛起民族品牌的大旗,就有疑问了。

“目前还没有人能取代华为的地位,不是一个数量级。”浙江一位手机经销商告诉艾财经。“如果华为的高端一块被侵蚀,短期来看,比如我明年换手机,我肯定会选择苹果。”

袁凯认为,小米OV对R&D的重视也受到了华为的影响。“华为在某些地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它的麒麟芯片;再比如华为做的30倍变焦Mate20pro。其实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领先小米OV不止一个段位。”他判断,“我觉得不可能达到华为的势头。”

上述南方经销商认为,小米OV没有下大力气打造品牌价值,也没有在高端机上做一些品牌价值溢价。

小米太杂,高、中、低端产品没有明显区别。“华为有保时捷,小米有什么?”而且小米到目前为止生产的折叠屏还没有真正上市,只是一个概念机。在他看来,小米虽然说是高端,但还是一家以性价比取胜的公司。现在说要做价格高的品牌,很矛盾。

已经离开小米的王坚对小米走高端的战略也持保守观点。“小米的经营理念一直是互联网思维。核心矛盾是其商业模式有点像杠铃,两头粗中间细。说白了,最大的利益给了两端,一个是小米的高管和大股东,一个是用户,但是中间很惨。比如小米的员工,供应链,分销合作伙伴,都被压榨的很惨。”

他补充道,健康的发展模式需要* * *才能赢。雷军说小米只需要5%的利润率。“固守雷军的5%,很难建立线下* * *赢体系。放弃5%,就要面对。”

“OPPO和vivo在文化上是相似的,但都是不会拼命去谈为了什么而战的企业。之前还有一个故事,采访段永平,问他100年后,你希望听到关于OPPO的什么消息?他说只有一个——活着。”该消息人士称。关于两家公司的文化,另一个内部流传的小道消息说,段永平和陈明永、沈巍开会,为他们决定,OPPO偶尔会走比较激进的路线,vivo以稳定为主。

“如果有一天你问我要手机推荐,我会说小米OV的手机性价比很高,12G+256G要4000多元,华为的12G+256G要7000多元。既然划算,就要先降低身份。”一位经销商说。

在很多人看来,华为有着特殊的神坛地位和身份背景,难以超越。另外,每个企业的营销方式和文化都不一样。“小米太接地气了,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OV的文化不算太早,品牌定位给人的感觉就是时尚快消品。”但无论如何,能否举起大旗,争夺华为的空白市场,手机大战已经打响。

(应采访对象要求,袁凯、王健、乔森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