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简单来说;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来说,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购买力;(即普通人有多少钱,一个* *能买多少商品和服务),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给(即社会能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务)。他们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供过于求或供过于求,造成经济波动。所以国家无论采取什么调控手段,都是为了让它们达到一个平衡。同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违背了货币发行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实际不符。因此,无论是使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需要调整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们不太多也不太少。

具体来说: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经过长时间的治理,今年初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中国通胀的轨迹来看,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80-1995期间,我国出现了四次通货膨胀高峰,其成因和特点也各不相同。

第一个高峰在1980,零售物价上涨率由上年的2.0%上升到6.0%,生活费用指数增速由上年的1.9%上升到7.5%。这一波高峰主要是政府在1979-1980期间大幅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年均增长24.4%)和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6.6%)造成的。本质上,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造成了收入扩张,进而导致了消费、投资和货币扩张。

第二个高峰在1985-1987,通胀呈现温和持续发展,零售物价上涨率保持在6.0%-8.8%之间;生活费用指数增速保持在7.0%-11.9%之间,财政补贴物价增速大幅回落。这一波高峰主要是由物质需求扩张引起的。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1.4%,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5.1%。从投资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6%,工业企业生产贷款年均增长21.4%。投资通胀带动收入和货币通胀,使得公开通胀率平均达到7.0%,主要是需求驱动型通胀。

第三个高峰是1988-1989,通胀率首次突破两位数,进入飞奔式通胀。零售价格上涨率高达18.5%,生活费用指数上涨20.3%。1988年国民收入虽然比上年增长11.4%,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失衡、投资通胀和消费通胀加剧、企业和居民通胀预期形成等问题,这一时期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说,这次通胀既有结构性和需求驱动效应,也有成本驱动效应,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症”。因此,政府不得不从65438年到0989年采取“双重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个高峰是1992到1995,其中通货膨胀率在1993达到13.2%,在1994上升到18.0%。这种通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集资规模的快速扩张和银行资金的大规模快速增长(1992年GNP增长12.8%,1993年增长13.4%),导致投资高扩张、工业高增长、货币高发行、物价高上涨。其间1992-1993上半年为成本推动型通胀,1994-1995为结构性通胀。用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话说,就是原有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要发展,一些关键产品就会严重短缺,造成“瓶颈”现象,带动物价上涨。这是结构性通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诱发因素和具体传导机制取决于各国独特的经济类型和制度因素;对于不同的国家,结构性通胀并不具有普遍性。分析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必须从中国经济和体制的特点去寻找原因。在中国,产业结构主要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部门生产力发展滞后,农副产品长期(特别是80年代后期)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部门的需要。其次,工业领域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严重脱节,加工产业相对过剩,而能源和材料产业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三,虽然有些部门投资过度,但有些部门显然投资不足。首先,农业投资的增长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时下降。中国农业获得的财政支持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第四,无形生产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也存在内部结构失衡。从1985到1992,基建投资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年均增长27.4%,增长最慢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年均增长7.2%。总的来说,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表现为价格不能完全向企业和消费者传递准确的信号,因此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不能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缺乏风险机制,结果仍然是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有效组合,资产存量无法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衡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引发结构性通胀。

2.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因为通货膨胀是商品经济不平衡运行的现象,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独有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都是商品经济运行严重失衡的结果。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和特点出发,借鉴发达国家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功经验是有帮助的。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

第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要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和物价稳定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控制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该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应积极稳妥地进行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涨的改革(如价格和工资改革);但是,有利于抑制需求和改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如金融、财政、税收和投资体制改革)应该加快。从65438年到0996年,中国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6%,初步实现了“软着陆”的努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货膨胀教训告诉我们,急于改变落后经济状况、追求速度的增长模式,可能会把加速发展等同于向上的速度,为了加速增长而盲目投资,形成投资性通货膨胀,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如何解决既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造成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时刻注意的问题。

第二,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重扩张是中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应是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具体对策是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一是严格控制引起投资需求扩大的预算外资金,以保证投资总规模的适度增长;第二,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压力;第三,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降低和控制消费支出比重,降低社会群体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扩大;第四,建立和完善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减少消费需求的扩大。

第三,实施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为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创造良好基础。在供给方面,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以保证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在增加总供给和抑制总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实行优惠或重点投资政策。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1996期间中国宏观调控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说明过去两年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只要中国能够维持目前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信贷,坚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1996年初制定的货币增量计划,中国经济将长期稳定持续增长。

第四,实行控制工资和物价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的收入分配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首先要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公开化、货币化、规范化,逐步减少国家对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补贴,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明确规定和落实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正确确定工资和利润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例,避免工资和利润对资产的侵蚀;第三,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奖金的使用,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资金的统筹监管,堵塞生产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的各种渠道;第四,应接受90年代广泛的价格自由化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占80%以上的教训,切实贯彻合理定价、合理比价的原则,要求采用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率的定价方法,并规定最高限价;同时,应制定合理的比价原则,避免价格上涨和不合理的收入集中,特别是对最容易出现价格上涨、需求压力下供给弹性较低的基本消费品,应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确保该类产品的价格稳定和供给;第五,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和财产累进税制,限制高消费倾向,相应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第五,加强流通秩序管理,适当扩大进口,利用国际市场稳定国内物价。目前,中国流通的混乱反映了中国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调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因此,一方面要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明和社会道德,鼓励合法劳动致富和正当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反垄断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制上保障经济良性运行和有序流通。此外,根据国内商品的供求状况,可以通过扩大部分严重短缺商品的进口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物价。

第六,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控制结构性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缓慢和产业结构失衡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是1992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一个特征。有资料显示,许多省市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时,都把汽车、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列为支柱产业,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如此下去,将会出现新一轮投资规模更大的重复建设,中国产业结构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防止通胀反弹产生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控制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不是简单地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控制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和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