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作品的成就
主持研究或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探索项目2项、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省杰出青年基金1、交通部西部建设科技计划1等多项省部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第二、第五)、二等奖4项(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第五)、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著2部,论文150篇,其中SCI 17篇,EI 52篇,ISTP 25篇,国际会议报告3篇;应邀到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加州尔湾分校、休斯顿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讲学;在许多国际会议上担任重要职务。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健康监测、结构振动控制、智能高强混凝土与结构、纤维混凝土结构与桥梁工程。
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系统地研究了结构的主动和半主动控制系统、实验、算法、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1997首次将被动消能减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结构抗震加固,2006年完成首都体育馆消能减震加固工程。自2000年以来,具有震害自我监测和自我控制的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土木工程结构得到了系统的发展。2003年与欧院士合作,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统一设计方法。2004年,领导并合作完成国际上第二套磁流变液智能阻尼减振系统的工程应用,是国际土木工程领域发现并揭示负刚度控制现象的三人之一。
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发展了两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和碳纤维的智能土木工程结构:损伤自感知和自修复。研究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主导并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跨度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采用了大量的光纤传感器;建立了大跨度斜拉桥健康监测系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基准模型。该项目的相关成果已应用于国家游泳中心(2008年奥运会)、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山东东营黄河公路大桥、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等大型结构中。
在智能高性能混凝土与结构方向,纳米智能混凝土及其多功能特性(压敏特性及其机理、力学性能及其机理、耐久性及其机理)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得到系统研究。开发了智能混凝土传感器,并应用于大型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建立了约束高强混凝土的统一本构关系。提出了一种以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为核心的新型高强混凝土组合结构。系统研究了这种新型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建立了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法。上述成果已应用于20多栋高层建筑,并编制了《高强混凝土叠合柱设计规范》,出版了《高强混凝土及其叠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