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课程计划范围的是
Ⅰ 教学计划最后是不是要写教学进度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容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Ⅱ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有何区别
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
3、课程计划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5、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
:
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所谓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例如,安排好今天要学习的课本章节,上午要学习哪些内容,下午要学习哪些内容;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安排方法
1、要认清现实情况,根据自身是否能达到任务的目标,而定好计划,一般紧急的一些课程必须要注意这点,以免导致无法完成安排任务.。
2、首先安排整体,然后整体安排具体计划。
3、整体安排上要清晰明确,在细节上要精细。
4、在安排课程时最好用纸笔记录,以免忘记某项任务而全局崩溃。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
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Ⅲ 课程计划包含哪些内容
我这来里给你提供企业计划书的规则(一般源计划书中须涉及的内容和提纲)和一份企业计划书的样文
\给你提供的非常全面,如有不清,可以参照给你提供的网站看看:)
企业计划书中必须涉及的内容包括:
1、科技项目及产品的市场需求。
2、科技项目及产品的先进性,优势和独到之处。
3、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
4、专利与知识产权。
5、产品的规格,标准及应用范围。
6、科技项目及产品的改进与发展。
7、销售手段及渠道。
8、企业发展战略及步骤,包括近期,中期及远期目标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计划。
9、企业管理水平及架构,特别是总经理、财务管理、技术总管、技术总管和营销总管业务水平。
10、公司财务状况和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
11、投资回报及盈利预测。
12、风险的分析和预测。
企业计划书提纲
1、摘要
2、产品和服务简介
3、市场调查与竞争分析
4、业务计划
●
实施时间表和预测
●
营销计划
●
设计与开发计划
●
生产及运作计划
5、财务分析
●
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
●
财务计划及经济效益分析
6、组织结构,股东构成及管理队伍
7、建议
参考资料:yankao.info
Ⅳ 教师招聘考试课程计划是什么
课程计划
1、含义
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安排。
2、构成
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1)教学科目的设置
它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学校要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2)学科顺序
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通俗的说,它就是我们在学校具体上课的时候先上哪门学科,再上什么学科,通常我们在上午都是上主课,因为早上精力、注意力相对而言都是最好的。
(3)课时分配
它包括了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也就是说它是指每门课一学期下来他要上多少节课。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它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期、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他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1)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3)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对于我们的课程计划,它的概念以及构成必须要掌握,是我们重要考点,当然,这样原则就能不看嘛?当然不是,原则你还是得了解,但是重点放在前面两个。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如: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
A.教学科目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这题的答案是A.教学科目设置,这是要靠大家记住的,我们上面也说过的。
Ⅳ 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
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5)不属于课程计划范围的是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实行学科课程的条件下,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科的计划,或只是学科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教育结构不断发生变革,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主张对教学计划的结构实行改革。
除了教学以外,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发展体力和增进健康的活动、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等也应列入教学计划,在工具课和一般科学知识课、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普通教育课和职业教育课之间应相互渗透。
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只有必修课而无选修课的单一结构不能适应学生个性才能的发展和知识多样性的要求,适当增设选修课,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一些选修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必修课。
为了防止学生负担过重,须控制教材的份量和难度,控制教学时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不同学科和活动的特点,也可适当改变每节课均为40分钟(或45、50分钟)的固定课时制,试验活动课时制。
〔见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1981年 3月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表1)、1981年4月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表2、 表3) 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表4)。
编订教学计划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有关的科学家、教育实际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行政干部***同研究编订教学计划,将会提高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见课程)。
网络-教学计划
Ⅵ 简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三者有什么关系
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其主要部分)。
三者关系见图中表格
: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Currere” 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Ⅶ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教学进度属于课程计划的范围吗 科尔伯格理论中,“好孩子”属于哪个阶段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践)过程。教学进度属于课程计划的范畴。
科尔伯格提出了儿回童的道德水平是按照不答同的阶段发展的,一***有6个阶段,后面的阶段兼容前面的阶段。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6个阶段如下:
前习俗水平
1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2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习俗水平
3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为“好孩子”取向
4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后习俗水平
5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
6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准则 (这是一个更高级的未来阶段)
特别注明,科尔伯格的观点中,前5个阶段都是实证过的,描述的都是事实,最后一个阶段是理想的阶段,还属于思想描述,无法实证。
Ⅷ 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实施,不属于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的是
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教材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但有时为了教学内容的专连贯或学生更属好地掌握部分知识,会临时改变教学进度或更改教学计划,将某一教学内容延迟课时或减少课时,有时也会打乱教学顺序,将后面的教学内容提前讲。
Ⅸ 课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