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专才和通才,谁的创造力更强?
万维钢在《深度对广度》一文中讨论了哪一类人才创造力更强的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获胜》一书展开。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没那么直观。
先介绍了一项经济学家的调查,通过统计漫画的销量和影视改编的情况,衡量一本漫画书的价值大小,进而评估漫画作家的创造水平。试问漫画作品的价值和以下哪些因素正相关:
1. 作者是否是一个高产者,出书的速度快不快。
2. 作者的经验如何,在漫画行业积累了多少年。
3. 作品是由单个作者完成的,还是由一个团队创作完成。
直觉中我们一般会认为在漫画行业积累的时间越久经验越多似乎更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但结果却是没有相关性!出书越快价值反而一般。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作者 涉猎的广度 。研究者将漫画分成20多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涉足类型越多的作者出一本漫画书的价值就越高。涉猎广泛的作者可以比工业化的创作团队更有创造力。
昨天的文章已经讨论了创新实乃想法的连接。连接越遥远,创新就越新颖。你能够把原本属于不同类型,领域的东西连接起来,就是极好的创新。我想到了成龙把武打和搞笑组合在了一起,既创造了个人的品牌,又开辟了动作片的新生态。吴京能火,也完全得益于将动作片与军事片组合在了一起,也算是是开辟了动作演员的新风尚。
以上创新属于文艺作品的范畴。那么这一原则是否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呢?
研究者通过调查3M公司专利的发明记录去评估一个人的创新水平。美国专利局把所有专利分成450种类型。专才的专利申请高度集中于某个类型。而通才在很多类型都有专利。结果发现,专才和通才的专利水平不分伯仲。但都不是创造力最强的人才。创造力最强的人被称之为“全才”(Polymath),特点是他又一个自己的核心领域,在核心领域内钻研得比较深,其深度介于专才和通才之间。但全才还能够把核心领域中得技能运用到临近得领域中去。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学习新东西,以至于最后全才涉猎广度可以纵横几十个专利类型。
所以,结论是一专多长的人才是创造力最高的群体。最差的是既不深又不广的人,中间的是要么特别深要么特别广的人群。
这一结论在科研上也可以得到支持。同一组实验结果,如果你能够从更多的认知角度,理论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或者套路(schema),去组织,解读,包装成一个自洽的故事(没错,好的科学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讲故事的人),那么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创新的切入口。相反,如果脑海中只有单一的认知框架,一旦实验数据无法直接的套进去,那么很容易陷入困局,更不用谈创新了。科研如何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认知框架呢?自然地需要广泛的涉猎与专注的方向相关的多个领域,在实操层面就是需要多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任何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都有无数的文献。但这却是优秀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任何技巧和方法都无法代替这一番苦功夫。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和丹扬的一次聊天。她讲到了她是如何推进一项研究的。首先会让一个博士后同时开始探索几个可能的方向,一段时间之后,根据各个方向的结果进度,判断哪个方向最有可能做出来,然后确定该方向,舍弃其它方向。确定一个方向之后,随后根据最新的实验结果考虑有哪些可能的包装和讲故事的方式,并进行排序。进一步依据排序最靠前的讲故事的方式安排后续的实验,并随时根据新的结果调整上述顺序,直至包装出一个完整的最有新意的故事。试想一下,要做到这些,前提是你需要对多个领域都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脑海中还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框架。这就是一个资深科研人员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常年的一步一步的积累才可能获得。所以读文献的功夫是一天都不能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