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80-90的军代表是谁?

2018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陕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集团”)成立50周年。对于这家老牌国企来说,在经历了犹豫与挫折、调整与变革之后,终于以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成为了“行业楷模”。

陕汽集团:从三线军工到行业龙头的国企改革典范

三次创业,一路高歌奋进

从65438到0968,陕汽在宝鸡蔡家坡开工建设,拉开了50年发展的序幕。第一代企业家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重型军用越野车生产基地,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代重型军用越野车,改写了中国无法生产重型军用越野车的历史,解决了我军“有枪无车”的问题,成为国家指定装备我军的唯一主力战车,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陕汽集团副总经理刘克强在谈到陕汽历史时自豪地说。

陕汽集团:从三线军工到行业龙头的国企改革典范

陕汽集团副总经理刘克强接受记者采访。

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洪流中,陕汽顺势而为,1984二次创业。刘克强说,当时陕汽人竞相树立市场意识,引入竞争机制。经过不懈努力,陕汽进入90年代后不仅扭亏为盈,还在xi安新建了工厂。通过从奥地利和德国引进重型汽车和客车的先进底盘生产技术,产品得到升级,技术水平保持国际国内领先。

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合资体制僵化的严峻挑战,陕汽发动全体员工寻求改革思路的突破,大胆进行资产重组,规划了第三次创业的战略部署。2002年2月28日,陕汽集团成立。年底推进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打造新一代重卡平台。这个企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2003年初,陕汽启动北郊新基地规划,标志着第三次创业的号角正式吹响。

摆脱了旧体制束缚的陕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产重组后,组建了陕汽重汽、汉德车桥、通力专用汽车、xi安康明斯等22家参股子公司,形成了陕汽、潍柴动力、Fast、汉德等黄金产业链,在体制上实现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创新,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陕汽推动的这场深刻变革,成为资本运作成功的“经典案例”,使企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自主创新整合显示了它的责任

代表民族重卡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陕汽,始终坚持初衷,始终抓住核心竞争力这个关键,在产品技术上不断创新。

回顾陕汽的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主研发了“延安250”军用越野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研制出SX2190系列军车,并成功参加50周年阅兵。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对外合作、组建集团、改制重组,实现了体制机制的创新;北郊基地的规划建设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引进MAN F2000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十三五”以来,“123456”发展理念确定,第三代军车中标成功,新一代产品平台即将成功上市,天然气、新能源、纯电动产品行业领先...这些都是持续创新的具体表现。截至2017年末,陕汽累计实现产销19万辆,位居国内前三,确立了市场不可动摇的王者地位。

陕汽集团:从三线军工到行业龙头的国企改革典范

陕汽因军车而生,因军车而强。陕汽作为五次参加阅兵的汽车生产企业,一直保持着军车的领先地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艰难过程中,陕汽股份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从军用汽车向民用汽车市场进军,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在90年代完成了军转民,成为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的成功典范。目前,陕汽集团的民用车份额也在不断增加,成为陕汽品牌的有力支撑。

工匠精神,陕汽梦想,辉煌成就

对于制造业来说,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做精做强的根本。陕汽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群具有“工匠精神”的基层员工,xi小军和刘东就是其中的代表。

Xi小军是陕汽集团汽车装备厂铣工班班长,曾获陕西省首批“三秦工匠”、“十佳优秀能工巧匠”、“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凭着一双手和一台传统铣床,他在19加了几十万个汽车零件和模具零件,没有一个次品。有人问他是如何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的,答案是:用心。Xi小军认为,这种用心做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身边的同事也亲切地称他为“工匠”陕汽集团:从三线军工到行业龙头的国企改革典范。

Xi小军实现创新改进100余项,其中3项获国家机械行业“QC”一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奖,10余项获省市创新成果奖。各种创新和改进为公司节省了数百万的成本。

2016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刘东,勇于钻研技能,善于挑战自我。他从最初的中级锁匠,一步步成长为车架厂首屈一指的高级锁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陕汽的“工匠精神”。

陕汽集团:从三线军工到行业龙头的国企改革典范

像Xi小军、刘东这样的“技术能手”,在陕汽集团还有很多。正是因为他们的敬业、精益、奉献、创新,陕汽才成就了引领行业的梦想。

对于未来的发展,陕汽集团制定了“2035”战略,即到2035年,陕汽全系列商用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乘用车业务成为行业重要力量,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刘克强动情地对记者团成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