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航天企业家对登月的纪念和向往是怎么想的?
1972之后,人类登月的脚步几乎停止了。奥尔德林不仅呼吁人类重返月球,甚至还呼吁重返火星。在他看来,商业航天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我预计我们可以在20年后,即首次登月50年后登陆火星。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埃隆·马斯克身上,我也认为他可以利用他创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国际活动做出相当大的贡献,不仅在月球上,而且在火星上。」
事实上,商业航天正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恢复和加快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创业公司。在登月50周年的时候,极客公园和他们聊起了人类历史上最远的一次旅行,以及他们对太空未来的憧憬。
孔令天行&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玉东
问:从技术或商业角度来看,你认为登月改变了什么?
答:技术上肯定有很多变化,包括图形、引擎、火箭。到现在为止,应该没什么可复制的。当时系统工程已经掌握到这种程度,应该说是航天技术的奇迹。现在如果要再去月球,新系统的技术会比当年有所进步,但对系统工程的把握应该不会超过以前的状态。
登月并没有从商业中获得巨额利润。当我们一直依赖政府的巨额投入,实际上并没有长期的动力去进行,也无法转化为商业回报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和热情也就在过去之后消失了。
问:那你认为登月的回报或意义对商业来说不是很大,是吗?
答:是的,如果去月球只是把人送上去,然后收集一些基于科学的样本,我们就不能更进一步了。如果太空旅行,或者在月球上采矿和研发,商业价值确实是优先考虑的。但登月相当于国家行为。对于创业,至少我们不知道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但是从国家的意义上来说,50年有点长,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登月肯定是有难度和风险的。背后的人似乎缺乏面对宇航员的勇气,但这也是美国的特殊时代,要让登月成为巨大的国家象征。之后美国的需求也在减少。
这几年大概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感觉美国也压力很大,重新启动了未来的计划。大国博弈的利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发展到今天,航天应该是逐渐向商业或者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靠近,进而获得巨大的利益。
问:对于航天来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去月球的太空旅行?
答:我个人认为我们自己的梦想是把航天技术和人结合起来。无论是太空旅行还是去月球,都是让人类或者少数人的梦想成真的方向。
问:登月可能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难度更大?
答:去月球和火星其实很难。这绝不会一蹴而就。第一步可能是开发它,比如小行星采矿。如果月球上有重复丰富的矿产资源,实际上先在月球上运行机器人。
问:互联网技术兴起后,科技的观念有没有改变?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创造价值,对太空探索不那么兴奋?
答:有一点。传统的硬技术,比如工业技术,航天技术,在这十年里显然没有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好,也没有互联网公司吸引年轻人加入的好。新兴技术,包括互联网,比传统技术更响亮。而且互联网的整体迭代速度和行业的进步都比硬技术行业要快。所以在这其中,年轻人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互联网似乎更有效。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长武
问:作为一名商业宇航员,你如何看待登月50周年?
答:包括美国在内,中国很快就会有登月的具体时间表。一方面,太空飞行给社会带来了科技的进步。航天每投入一块钱,就会有十几块钱的产业引导能力。比如阿波罗计划,美国产生的专利数量巨大,原本应用在太空领域的技术,比如无线通讯、数码相机等,都在日常用品中得到了体现。
问:你认为把人送上月球需要多长时间?
我认为在十年内,蓝箭火箭将能够向月球发射火箭。我不认为登月这件事已经停止了。在过去的50年里,客观地说,人们并没有选择再次登月,但对于科技来说,更多的是选择而非可行性的问题。我觉得无论是传统工业领域还是互联网领域都在发生一些变化,为下一次登月做准备。让人类以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成本,带着更多的使命和愿景去月球。
问:会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大家对航天的兴奋度降低?
答:不完全是。互联网创造了很多虚拟的场景,但任何虚拟的东西都要有基础。基础一方面是基于人类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基于人类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发现的新材料。两者也会互相迁移,因为想象力让我们对未知更加好奇,驱使我们走向未知的边界和宇宙。但是,行走的过程也让我们大开眼界,促使我们踏踏实实做事。数字领域的技术对于登月也是有意义的,也会让登月更加惊心动魄,因为更广阔的技术手段可以充分挖掘一个事件背后的价值,孵化它带来的内容,这样登月的冲击力会更强。
问:再次登月和50年前有什么不同?人类承担的更多的任务和使命是什么?
答:人类也会有同样的期待,留在上面,开始开发月球作为工业基地甚至栖息地。
问:从目前国内商业航天来看,纯商业力量驱动的是什么?
答:更多可能性。一个是航天产业组织模式的可能性,一个是技术的可能性。就商业航天产业的规模和数量而言,我认为还为时过早。未来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包括资金投入,才能真正探索出来,尤其是航天需要一个很长的发展周期。
问:就商业行业而言,我们和美国有一定差距吗?
答:差距很大,主要是观念上的。从技术上来说,我不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有那么大,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
中国航天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国家队发展模式。然而,如果新的私人力量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这个行业就无法生存,更不用说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或OneWeb竞争了。我觉得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不是国有力量的差距,而是我们更多元化的商业行业的差距。
问:大家都认为2015是商业航天的第一波。第二波始于去年年底。需要多久才能熬过前期?
答:还需要两年时间。
问:蓝箭成立至今有哪些突破?
答:作为行业内第一家完成民营运载火箭发射的企业,我们帮助整个行业贯穿了民营火箭发射的全链条,这是我们过去对行业最大的贡献。
九天微星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谢涛
问:你对登月50周年有何感想?
答:登月的意义堪比400年前的地理大发现。登月诞生的微波雷达、合成材料、计算机、无线通信等技术极大地丰富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登月点燃了人们心中巨大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人去探索宇宙和行星,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问:从技术和商业角度来看,你认为登月改变了什么?
答:“阿波罗”登月加快了信息时代的步伐,使得空间技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材料科学、指挥控制等技术在同一时代飞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航天的发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火箭”和“龙飞船”技术是由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一些秘密技术改进而来的。
问:在问:50年里,人类再也没有登上过月球。如何看待登月项目停滞不前?
答:登月工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用了12年,动员了40多万人,约2万家公司和研究机构,120所大学,耗资250亿美元。21世纪,探月的目的已经转变为科学探索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月球资源为重点,为未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奠定基础。从现有的技术来看,未来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需要通过多国合作来实现。
问:你认为商业航天的期望是什么?如何实现?
答:着眼当下,商业航天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万物互联和产业升级,然后利用这些全球大数据和AI技术服务于真正的智慧地球,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到航天的发展成果。
作者:沈,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