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釉配方

本发明涉及一种窑变釉的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二次分相红窑变釉的制备方法。转窑釉是转窑釉的一种。它的图案和色彩不是手工绘制的,而是通过换窑的过程自然形成的。是一种变幻莫测的艺术陶瓷釉,主要用于陶瓷工艺品装饰。中国的窑釉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发现了窑釉现象。随后的宋、元、明、清及近代中国时期,窑釉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深得百姓尤其是艺术收藏家的青睐。窑釉相关的专利很多。例如,CN1962557公开了一种陶瓷红窑釉及其应用方法。陶瓷红窑釉包括红釉和钛白釉,红釉的化学成分为53-58%,=SiO2为10-11%。Na2O为1-1。2%,MgO为0。1-0.12%,曹是11。5-12.5%,氧化锌5-7%,0。fe2o 3 5-1%,红色包裹颜料9_11%,钛白釉的化学组成为52_56%,Al2O3为10-11。CaO为9_10%,Ti02为11 _ 13%,Ba0为5-6%,P2O5为0。5-0.7%,MgO为0。4-0.Fe2O3为0。23-0.28%.再比如CN200510034903。2,公开了一种红色虹彩天目陶瓷的制造方法及其使用的陶瓷釉料,以及使用该陶瓷釉料烧制红色虹彩天目陶瓷的方法。陶瓷釉主要含有K2O和/或Na20、A1203、SiO2、MgO、Fe2O3 >: P2O5、CaO和B2O3,将陶瓷釉施于陶瓷生坯或生坯上,并烧成釉。在氧化气氛中,温度升高120-180 ℃, 1050-115(TC后,温度每小时升高30-70℃。本发明制得的陶瓷制品为深褐色基础釉,有红色或黄色结晶斑点,周围有镜面效果和金属光泽的金色晕圈,发光位置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移动,令人眼花缭乱,烧成工艺操作容易掌握,烧成成品率可达70%。造成窑变效应的主要原因是釉料组成、烧成制度和烧成环境。釉组成是内因,烧成制度和烧成环境是外因。在适宜的内外条件下,熔化的釉料发生分相,然后经过结晶、显色等过程形成千变万化的窑变釉。关于分相窑釉有以下报道。

《陶瓷》第二期1994报道,陶瓷釉的主要组成相是玻璃相,玻璃相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与玻璃体相似的性质。因此,通过寻找合适的组成体系和烧成制度(热历史)也可以达到所需的分相(换窑)效果,这是分相机理在陶瓷釉料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分相机理在陶瓷釉料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通过特定的内部分相来达到窑变的可视效果,所以比玻璃中的分相更深。釉玻璃在不混溶区第一次在液相中分离时产生了粘度不同的两相,使整个体系的浓度难以均匀,体系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某些区域,可以进行第二级分相,这导致釉料的内部结构更复杂,并且具有更特殊的艺术外观和感觉。10号,2009,佛山陶瓷报道了高温熔体的分相机理及其在窑变釉中的应用,论述了高温熔体分相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相的机理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分相机理在陶瓷窑炉釉中的应用,为陶瓷艺术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陶瓷》2011第7期报道了仿制钧红分相窑釉的研究。采用现代制瓷技术,将景德镇附近生产的陶瓷原料在梭式窑中烧制,模仿钧红分相窑釉,基本达到了其深浅不一的青蓝流纹与紫红色相得益彰的效果。借助于色度计和扫描电镜,讨论了硅铝摩尔比、分相促进剂P205的加入以及着色氧化物CuO和Fe203的含量对洪军分相窑釉呈色的影响。《佛山陶瓷》第二期(1999)报道了瓷釉的成熟温度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本文根据八个样品的测试结果和六个厂家配方的成熟温度,以釉玻璃的结构和各种氧化物在高温下对釉的熔化能力为指导,研究了成熟温度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的结果证明了釉的化学成分与其熟成温度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得到了根据釉的化学成分计算熟成温度的经验公式,比目前使用的公式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