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制药
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说是“物以稀为贵”。所有从事这份工作的人都很有钱,月收入至少一万元。生物制药技术难以模仿和产业化,技术成果相对较少,占技术交易量不到5%。但由于其产业成果的高科技含量,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生物制药技术项目一直是技术市场上不可多得的“宝藏”,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等因素,交易并不活跃。
-品种少?交易少?高价
据统计,2000年9月至2004年9月,我国有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108个,但涉及的主要品种为重组人干扰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重组人生长激素。新药临床研究申请175,涉及的主要品种只有以下几种:裂解流感病毒疫苗、注射用重组瑞替普酶(TPA)、重组人干扰素β1b。申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的批准文号有230个,但纳入的主要品种是人神经生长因子、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NC。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看似“活跃”,实际上完全创新的技术很少。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物技术市场交易并不活跃。但由于新生物技术药物的技术要求高,研发经费高,单个生物技术药物的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高。据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瑞介绍,我国一个生物新药临床批准文号的技术转让价格约为654.38+02万-2000万元,一个新药证书的转让价格约为2500万-5000万元。而一个欧美的生物制品在中国的专利许可价格一般在500万-600万美元之间。
-工业化和日益扩大的全球差距。
在中国,生物技术被片面理解为基因治疗、基因药物或多肽、蛋白质药物等概念。然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制药领域的管理和科学模式带来的变化在中国尚未引起重视。瑞郭忠总结了生物技术新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的三种主要模式:
模式一:政府主导。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是整合或重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主力军,帮助成立生物制药公司,从而研发一些有前景的项目,实现产业化。起源技术一般是政府下属的大学或研究所的技术成果。这些成果以技术转让或技术入股的形式归企业所有,政府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将一些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并存的特殊组织结构。
模式二:独立成长。这种模式是指行业内的企业从风险企业起步,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封闭公司和公众公司发展。在上海的生物制药行业,“海归”和科研院所专家的创业是自主成长的典型模式。这种模式的技术来源一般是创业者通过多年研究获得的技术成果,且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模式三:转型型。这种模式是指一些传统制药企业或非制药企业通过投资或技术引进进入生物制药行业,以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其对应的技术来源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技术模仿、技术引进、并购生物技术公司等渠道获得。
由于我国医药生物技术成果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生物制药公司具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如北京天坛生物、深圳康泰生物、深圳科兴、长春金赛等,产业规模较小;然而,一些传统制药企业由于技术条件的影响,很难快速进入生物制药领域。
——R&D与科技产业化的三种模式
截至2004年初,世界上有2,20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开发中,其中65,438+0,700种已进入临床试验,约65,438+0,40种已投放市场。预计五年内将有200多种药物投放市场。上述2200种药物中,80%与免疫学有关,50%与肿瘤有关。相比之下,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20种生物技术药物投入市场,10多种新的生物技术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4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处于研发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物技术实验室技术差距不大,但在产业化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在逐渐加大:当世界上有20多种畅销生物药时,中国能生产10种;现在世界上有140多种,中国只能生产20多种。
瑞郭忠认为,造成如此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不够均衡,产业化所需的部分技术和设备不达标;二是业内决策者的产业化意识不够强,管理层对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经验不够丰富;第三,由于缺乏高投入、高风险的回报机制,对生物技术不熟悉的传统药企进入医药领域信心不足;第四,目前我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专利拥有量较低,仍以仿制生产为主,缺乏竞争力;五是我国生物制药技术下游工程技术发展滞后于生物技术发展,不能满足生物技术产品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可见国内生物制药产业化在中国并没有真正形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