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问题的现实意义
李约瑟难题的解在哪里?即如何摆脱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如何让科技和经济和谐发展,同频?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6月1996 165438+10月至8月1997,我国进行了建国后全国最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公众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研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科学报告》显示,每千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日本为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洲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中国仅为0.0人。以上两组数字对破译“李约瑟难题”颇有帮助。正是由于在人才上数量和质量的绝对优势,西方发达国家才在世界科技上领先。可想而知,一个缺乏科技人才的国家,必然会处于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应该看到,科学思想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没有得到足够的扎根和发掘,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科学家和外国科学家在质量上没有明显差距。美国社会科学家祖克曼对3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了分析,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优秀科学家群体中的一员,都曾受过名师的教导。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产生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在分析中国至今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时,认为西方科学有“求异”的好传统,所以总是刻意求新。而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守一”“守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的创造精神。如今,全世界都清楚,20世纪的主旋律是科学技术。能否成为一个民族的兴奋点乃至关注点,最需要关注的是你的所思所想和所推崇的,这和“李约瑟难题”的和解是一样的。
科学兴衰的关键在哪里?“李约瑟难题”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应该是清醒而清醒的,即以战略的眼光和任务,把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存的沃土,大力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作为我们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关键链条和杠杆环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赶超先进,再造辉煌,迎来一个鸟语花香、日新月异的科学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