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地理因素看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建立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从而释放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被迫放弃宪法中的战争权,后来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的“核保护伞”,导致军费相对较少,能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和平经济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持日本,不仅给了日本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单,还把850家被没收的军工企业还给日本政府,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美国民间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支持使日本获得了发展经济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实行义务初等教育。1947进行教育改革,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2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政府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从50-60年代的5%左右,到70年代的6%-7%,再到1980的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应重点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时,就把中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政府也着力培养能够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能够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因为日本长期坚持“教育优先”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障了人力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模式和企业内部管理特点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根据日本的特点,政府一方面采取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另一方面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工业间谍获取科技信息;同时,50年代实行审批制,对进口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得到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有所放松。日本的技术引进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从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进口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该公司逐渐转向购买专利来引入新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引进了尖端技术。为了吸收和改造引进的技术,日本企业花巨资吸引优秀人才,在模仿、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45亿美元,1960年达到近85亿美元,16625438+000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1970资本输出合计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加强资本积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影响,日本人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总投资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了巨额投资,60年代占国内总投资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30%左右。民间投资和国家投资相结合,使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03亿日元飙升到8751985,30年增长了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率的前提下,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