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的差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是用来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同含义: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值,人均纯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纯收入的平均值。

2.功能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平均收入,而人均纯收入是指平均收入减去支出;

3.统计范围不同: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计算,纯收入以家庭为单位计算。

人均可支配收入明细

1,家庭总收入

指调查期内共同生活的所有家庭成员取得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之和,不包括出售财产和借款所得。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额为准。无论是补发收入还是垫付收入,只要是在调查期间取得的,都应如实计算,不得共享。

(1)工资性收入是指职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主业工资和从第二职业、其他兼职、零工获得的其他劳动收入。

(二)营业收入,是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计费周期(一个月)内取得的房屋租赁业务的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租金收入的总和。

(三)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的收入,包括转让财产使用权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经营的股息收入和增值收入等。

(四)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和社会组织对家庭进行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家庭之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向个人收入转移的退休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和补偿金等;辞退金、保险理赔、住房公积金等。由单位进行个人收入转移;来自家人、亲戚和朋友等的礼物和支持。

2.个人所得税

指被调查人代扣代缴的工资薪金所得、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个人所得税。

3.社会保障支出

指调查户家庭成员参加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时,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不包括职工单位缴纳的社保基金。具体包括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个人缴纳的医疗基金、个人缴纳的失业基金、个人缴纳的养老基金和个人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4.记账补贴

指调查户因承担记账工作而从统计部门、工作单位及其他渠道获得的现金。它不包括物理部分。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有什么区别?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并不代表每个居民的真实收入,而是反映某一地区、城市或国家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数据。它们对分析居民生活质量也有重要意义,也能反映各地的人均收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但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日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既无住所又无居所,或者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183日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