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商品粮基地高产的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给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商品粮供需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为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集中使用国家投资,大力改善粮食作物生产条件,尽快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民生活和各项经济建设的需要,保证经济作物生产和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这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重要途径。

根据商品粮基地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要求,商品粮基地的选择和建设一般应符合以下标准:①应建在历来余粮较多的省(区),这是最基本的;(2)选择人均粮食多、商品率高、粮食增产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地区;(3)一般来说,区域内以县为单位,集中连在一起,同一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大体相似,便于统一规划和部署商品粮基地建设;(4)商品粮基地要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不要建在经济作物产区,也不要建在林区和牧区,以免互相排斥,阻碍粮食生产优势的发挥。

根据上述标准,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各地粮食作物生产条件和当前特点、国家现有经济实力出发,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3大型商品粮基地。13商品粮基地覆盖247个县市,耕地面积1644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5%。农业人口65438+13万人,粮食年产量约600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54.38+。

13商品粮基地根据其条件、特点、发展潜力和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南方原有的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三角、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三角。这种基地人多地少,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期长,可催熟一年以上;它也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的劳动力,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水利、化肥等生产条件较好。每公顷粮食产量一般可达6000公斤~ 8250公斤,比全国平均粮食产量高一倍左右。粮食商品率29%,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13基地商品粮的60%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米仓”之称。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逐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以粮为主的多种经营相互促进增加商品粮生产仍有很大潜力。

第二类,淮河平原新开发的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皖北,位于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条件较好。同样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降水、热量、无霜期低于江南,高于黄河以北。它们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土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基本农田,每公顷粮食产量达到4065公斤,粮食商品率为19.6%。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继续改善土壤和肥料条件,提高精耕细作水平,这仍将有相当大的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类是水平较低、发展潜力最大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和辽宁中部平原。东北人口少,纬度高,热量条件不如南方,一年只能煮一次。生产条件和原有基础都不如前两个地区。农业管理粗放,每公顷粮食产量仍然较低,一般只有1.875公斤~ 1.950公斤。然而,有许多国有农场的粮食总产量很高,粮食的商品率高达35.2%。每年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数量占13商品粮基地的0/5以上。还有大量适合农业的荒地,有很大的开垦和扩建空间。今后要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和化肥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耕作技术,把提高粮食单产和扩大开荒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这里的商品粮增产潜力在各类商品粮基地中将首屈一指。

第四类是西北干旱区的商品粮基地,包括河西走廊、内蒙古、宁夏河套地区。这里深入内陆,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气候干燥,农作物生长期短,一年只能收获一次。目前河西走廊粮食产量适中,粮食商品率27%。宁夏河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每公顷粮食产量约3750公斤,粮食商品率20%。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地虽多,但劳动力不足,耕作粗放,土壤盐渍化和沙尘暴危害较大,粮食生产水平低,商品率22%左右。未来这些地区要兴修水利,改造盐碱地,扩大灌溉面积,增产粮食的潜力很大。

看完这篇报道,你就明白了。

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的东北地区将获得更大的综合技术支持。中科院重大创新项目“建设东北稳定商品粮基地农业技术集成与高新技术研究”于7月18日在长春通过专家验收。

历时三年,承担项目的科技人员共取得技术成果24项,发表论文82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75篇,SCI论文1篇,专著3部,专利申请12项,授权专利1项,技术转让4项。

中国科学院根据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实际和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在1999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统一安排下,以原长春地理研究所为负责单位,由原黑龙江省农业化学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化学研究所和华英长春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这项研究。

该研究先后解决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技术研究与先进技术集成、面向精准农业的信息农业技术应用研究、产业化发展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优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区域农业发展急需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并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其中,CIS苗圃营养基地改造,年产6543.8+0亿片,年均利税7304.38+0万元;脱毒马铃薯组培苗快繁技术生产微型马铃薯654.38+0.3万株,经济效益39万元;东北苏打盐碱地改良技术及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耐盐碱优质水稻品种推广654.38+0.45万亩,水稻增产809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849.5万元;盐碱地微咸水淋洗改良技术示范推广2.8万亩,增加粮食产量226万公斤,提高经济效益1.35万元。辐射推广秸秆还田沃土和专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4.5万亩,增加玉米产量654.38+0万公斤,提高经济效益80万元;黑土区农作物高效种植方法、大豆化学种衣剂、木酸液、有机物料发酵液应用于大豆,木酸液、灭鲜宁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技术、窄行平播密植大豆除草剂施用技术、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系)、退化黑土综合治理技术共推广11875亩,增产粮食1875公斤,增加经济。等一下。

研究还培养了一支以40岁以下中青年为主体的研究队伍,为进一步建设东北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