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和纳米给药的区别
纳米粒制备的关键是控制粒径,获得窄而均匀的粒径分布,减少或消除颗粒团聚,确保用药有效、安全、稳定。毫无疑问,生产条件、成本、产量也是综合因素。目前,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可分为三大类,即机械粉碎法、物理分散法和化学合成法。此外还对一些传统的机械粉碎设备进行了改进,如振动磨、气流磨、超声波喷雾器等。一些新的机械粉碎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技术、超临界流体-液膜超声波技术、高压均质-空化爆破技术等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也得到发展。
不同的制备技术和工艺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纳米颗粒的制备。例如,熔融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可以使用物理方法如溶剂蒸发、乳化/溶剂扩散来制备纳米悬浮液或假胶乳。以聚乳酸(pla)、聚丙交酯-乙交酯、聚氨基酸和壳聚糖为疏水链段,以聚乙二醇(peg)、聚氧乙烯(PEO)-聚氧丙烯为亲水链段,合成具有表面活性的嵌段* * *聚合物或接枝* * *聚合物,溶于水中形成纳米胶束。将含有壳聚糖- peg嵌段聚合物的水溶液与聚阴离子化合物-三聚磷酸钠的水溶液混合,由于相反电荷的结合而凝聚成纳米颗粒。
纳米药物输送
中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快速纳米沉淀”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应用阶段,可以混合药物和封装材料,产生100 ~ 300纳米的颗粒。这种微粒不仅可以停留在肺部而不引起肺部的自我防御系统工作,还可以增强吸入给药的效果,还可以增强无针给药系统输送疫苗的功效。这种技术是将两种液体在有限的区域内以液流的形式进行碰撞,其中一种是溶解有药物和聚合物的有机溶剂,另一种是水。当两种液体相遇时,疏水性药物和聚合物沉淀并分离出溶液。聚合物分子作为疏水部分直接附着在药物颗粒表面,而亲水部分以延伸到溶液的形式包裹在药物表面。纳米颗粒的粒径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浓度和混合速度来控制。聚合物分子向外延伸的亲水部分一方面可以阻止颗粒的聚集,另一方面可以阻止免疫系统的识别,从而使药物颗粒停留在血液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