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国,后天去越南芽庄,不想给海关小费。有什么建议吗?
分享一下我在越南的实战经验。
从第一次去越南开始,每次过海关都遇到要小费的问题。我实战经验丰富,现在已经锻炼出了在这个问题前一笑置之的体面;但我刚进入越南时,情况完全不同。
第一次去越南,我带着妈妈和她两个人坐飞机,从胡志明市入境。
因为那次旅行也是临时起意,整个旅行决策期从旅行准备、购票到最后出行,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所以根本无法提前办理越南签证。
熟悉越南旅游的人都知道,这个国家的签证还是比较“灵活”的。除了提前申请签证,还有其他入境方式。第一次去越南,选择的是落地签证的方式。所以,当时我的护照上没有证明我被允许进入越南,这也引起了我的恐慌。
当我进入胡志明市时,我带着我的护照,照片,越南签证批准,入境表格和签证费去海关申请落地签证。当时准备的是“落地签证费”,每人25美元,除了签证费之外没有准备其他任何费用。
在落地签证的柜台前,我直接把这些文件交给了海关官员,他很自然的接受了我的文件等等。他打开我的护照,看了看相关证件,然后抬头检查了一下自己。这一切都很符合逻辑,而且基于我多次进出各国海关,成功办理日本签证、申根签证、美国签证等相对较难签证的经历,我属于那种签证容易户。
然而,查完资料后,海关官员的行动停止了,沉默了。当时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僵在那里,双方就这样僵持了20秒左右。
然后,他看到我沉默了,又抬头看了我一眼。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就回头看了他一眼。可能他受不了我这么长的反应链,终于开口了。一开口就是不地道的普通话。他只说了一个字,“十块,十块!”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是在索要小费!
因为当时护照上没有签证,而且是第一次入境越南,所以一直有点担心。不过我多次进出东南亚国家,也知道海关小费是怎么回事。在海关区,放在角落里的易拉宝中文宣传“此处禁止给小费”也给了我信心。
于是,我玩了个狡猾的小把戏,直接用粤语回过去:“你说呢?”您说什么?)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又重复了一遍“十块钱!”我还是用同一句话回应。两回合后,他放弃了。我很快就会拿到签证并被释放,我将如愿以偿地前往中国。
这是我第一次通关的经历,之后也逐渐了解了海关的细节。现在,我还是会遇到要小费的问题。我也是持签证入境的,但是要慷慨得多。我会微笑着坚定地看着对方,然后摇头示意不要给小费,这已经成为我正确进入越南的打开方式。
东南亚国家入境需要注意什么?
其实入境被索要小费不是越南的专利,柬埔寨也是。在中国人非常喜欢去的泰国,有一种快给小费,不给小费的状态。
面对普遍存在的“海关小费”现象,如果不愿意给,完全可以拒绝。但是,第一个前提当然是你是一个条件和行为符合规范的国际游客。所谓“即使影斜”,先规范好自己,不给别人留下任何把柄,才是前提。由于通关时要给小费,大多数游客都是因为担心无法顺利拿到签证而主动提出的。所以你自己的通关单据和文件都是符合规范的,不会出现在海关被拒签等意外情况。另一方面,风俗也是一个国家的门户,门户有门户的尊严和规范。遵守规范是每个人的义务。比如过海关的时候不允许拍照,所以在海关被索要小费的时候千万不要拍视频证据,这样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
公平地说,小费是对服务人员的一种自愿的金钱奖励。只要是自愿原则,就没有对错。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奖励海关人员,那没问题。但这个奖励与“行贿”无关。如果想凭借小费关系拿到签证或者快速拿到签证,那就是动机不纯。由此,东南亚海关人员向中国游客索要小费的反主动现象不应被提倡。
越南还可以,没有柬埔寨海关那么猖狂。首先要记住海关是不能收小费的,有这个观念也不敢收小费。
我离开越南岘港的时候没有遇到他,但是我在柬埔寨遇到了他,他们的海关甚至说小费是10人民币或者中文两块钱。我假装不明白。虽然海关一直在说,但我也没办法不管它,随它去吧。有个大叔直接开口和海关起冲突。海关确实把他的护照扔了,拒绝签字,但是后来通过了海关柜台,所以先不要在其他国家发生冲突。不给你就问为什么或者换柜台。经常出门,一定要记住海关收小费是违法的。
其次,海关给小费也是国内大量跟团游形成的习惯,为了方便塞钱。结果这种文化只对中国人,西方客人从来不敢。你也可以下飞机跟着西方客人,站在他们身后。
第三,尽量避免团体游客一起出境。团游部分是让导游省东西,准备小费让客人买单。尽量在同一航班上尽早离开这个国家。海关不在行,等着出境的人很多。
反正方法很多。一般海关都能收小费,有经验,年轻人不怎么做。基本上都是想跟团旅游,尤其是老年移民,因为不懂英语,又怕在外国出事。因此,永远记住向海关收取任何小费都是违法的。你不需要害怕。运气好的话可以换柜台出境。
旅途愉快。
其实海关对导游给小费已经习以为常,有些人为了快速过关也愿意给小费,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东南亚大部分国家我都去过,没见过收散客小费的。我也去过越南芽庄,没遇到过海关索要小费的情况。我亲眼看到的是,我在柬埔寨过海关的时候,海关会用中文说小费是10元,所有跟团的游客都给,这是不成文的规定。去欧美,海关根本不提小费。很显然,该旅行团已经与海关达成了* *协议,为顺利通关支付小费。
至于泰国,之前也有很多海关索要小费,也有过冲突。自从视频流出后,泰国曼谷的海关移民部门现在明确禁止给小费。所以,消费索要小费是违法的。其次,以团队旅游为主的游客,为了快速通关,为了海关而养成的习惯,也是一种坏习惯。万一要小费,完全可以拒绝。
从西藏陆路穿越尼泊尔之前,一路上要托运行李十几次。很多边检人员看到喜欢的东西都会想要,但是你不想给也是合理的,他们也不会强迫你给。
上个月从东兴去越南,没找我要小费。2017老挝回国的时候,估计是车上没给。我直接说的法语被海关盖章了。还有人给了2万元,折合人民币16元,都是公交车司机鼓励的。当我从泰国进入老挝时,海关没有向任何人索要小费。
我做了近十年的出境游领队,去越南柬埔寨的次数肯定是数不清的。
首先你的资料和手续要齐全才能过关!信息要完整,不要给人把柄。现在由于中国人意识的提高,越南和柬埔寨都不敢“强迫”中国人给小费了。我和我的团队会在准备好所有资料的同时告诉小组成员。我们不必担心海关的这种情况。我们充其量可以不理他,但绝对不能拍照取证。那会违反海关规定,会被抓住的。不要冲突,最多花一点时间,很多客人觉得给小费没什么,是自己的意愿。本来小费就是喜欢就给,不喜欢就不给。对客人来说没有对错。错的是“强行”要求。自从上次越南海关打人事件后,外交部给了他们很大压力,现在也不敢勉强了。就算你说“RMB人民币”或者“小费”,你拒绝他也会放过你。
对于为什么小费只针对中国人,由旅游团引起,我有不同的看法。
为什么不能给其他国家小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游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东盟十国,一类是相对发达的远方国家。基本都是免签或者说英语的国家。早期的东南亚海关没有中文,但有英文,所以免签国家和英语国家都可以顺利过关。在中国,在没有旅游团之前,就有大量的商人南下经商。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会说英语或当地语言,无法办理出入境手续,甚至他们的许多物品都是非法的,因此“夹钱”的概念可以很快被清除,而不会感到尴尬。现在的旅游团为了不耽误全团等一些人,确实建议给小费。但是团队情况和自由行真的不一样。自由行耽误多长时间没关系。队伍会让更多的人等,很多身体不好的老人等不起。所以没有对错。
我想说: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每个人都会办理出入境手续),随着中国人出入境流量的增加,随着人们意识的改变,随着我们外交部的交涉,这种现象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你好,小玉将在越南回答你的问题。
芽庄是中国一个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被誉为越南最美的海滨城市,还有刺激好玩的泥浴。唯一的缺点是芽庄海关收小费。
鉴于不想给海关小费,小宇谈谈个人看法,不喜欢。
1.如果你的护照和签证没有问题,并且没有携带非法行李,那就完全不用给小费,不给就行。海关也没办法,就拖点时间,只要你保持冷静,不做过激的事情。小鱼多次入关,从未被索要小费。
2.海关排队的时候,离旅行团远点,因为旅行团更容易被小费。
3.入关排队前,先看看关员,尽量选择女关,这样小费的概率低。
4.找通关速度快的关员,选择欧美自由行比较多的团队排队。
小玉在越南介绍和分享了更多地道的越南风情。如果想了解越南签证申请,旅游指南,越南新娘,特色美食等。,请关注小玉在越南的停留。留言或者私信咨询,小宇会一一回复。
只是坚持不给,他也帮不了你。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是奴隶。看到别人给你穿小鞋,你就全给了。反正我去了也不给。如果你想慢下来,那就慢下来。
我觉得越南还可以,没有柬埔寨海关那么猖狂。首先要记住海关是不能收小费的,有这个观念也不敢收小费。
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我离开越南岘港的时候没有遇到他,但是我在柬埔寨遇到他的时候,他们海关甚至说小费是10人民币或者中文两块钱。我假装不明白。虽然海关一直在说,但我也没办法不管它,随它去吧。
有个大叔直接开口和海关起冲突。海关确实把他的护照扔了,拒绝签字,但是后来通过了海关柜台,所以先不要在其他国家发生冲突。不给你就问为什么或者换柜台。经常出门,一定要记住海关收小费是违法的。
由于海关给小费也是国内大量跟团游形成的习惯,塞钱很方便。结果这种文化只对中国人,西方客人从来不敢。你也可以下飞机跟着西方客人,站在他们身后。
最后,尽量避免团体游客一起出境。团游部分是让导游省东西,准备小费让客人买单。尽量在同一航班上尽早离开这个国家。海关不在行,等着出境的人很多。
反正方法很多。一般海关都能收小费,有经验,年轻人不怎么做。基本上都是想跟团旅游,尤其是老年移民,因为不懂英语,又怕在外国出事。所以永远记住,海关收取任何小费都是违法的。
以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我提点意见。
国家都出了,还在乎这点小费?一点点消费就能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值得一问?乍一看,你是个生活中吹毛求疵的人。
出门要大方,在家要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