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刻机失利到集体造假,日本半导体在做什么?
去年6月1日,日本最后一家半导体巨头东芝将旗下半导体公司(TMC)出售给以贝恩资本为首的日美韩财团组成的收购公司盘古(Pangea),以弥补其核电业务和经营不善造成的巨额亏损。日本媒体将该事件称为日本半导体最后堡垒的陷落。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起源于美国的技术转移。
1947,at & amp;贝尔研究所发明了点接触晶体管。
1951年,贝尔研究所发明了结接触晶体管,并成功实现了商用试验。
1953年,索尼创始人之一的森田少夫从西方电气公司购买了晶体管专利技术。
1955年,索尼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1959年,日本晶体管销量达到世界第一。
从65438年到0968年,日立、富士通、NEC在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下,开始开发超高性能计算机。
从晶体管40诞生到60年代后半期,日本主要接受美国的技术转让,负责大量生产出口美国的民用商品,而美国则将电子工业的重心转移到军事领域。
60年代后半期,日本半导体技术人员开始积极参加国际半导体会议,已经取得技术积累的日本公司开始尝试自主开发。70年代初,IBM宣布在大型计算机中使用半导体存储器代替磁芯,半导体中重要的DRAM芯片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美国开始拒绝向日本提供IC集成电路,并迫使日本彻底放开IC输入。此时的日本政府不仅面临着旧半导体量产的危机,IBM新时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也让日本政府感到害怕。这让日本满目疮痍,一直按兵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