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渡桥的设计师

道光二十八年(1848)后,租界地区逐渐向西扩展。为适应两岸频繁的商业活动,方便南北交通,威尔斯、宝顺等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商)与兆丰洋行的韦布、霍格等联手组建苏州河桥公司,投资1.2万元银洋,咸丰六年在外白渡桥附近修建独木桥。这座桥长450英尺(137.25米),宽23英尺(7.015米)。中跨设有活动甲板,船经过时升起。

威尔斯建桥纯粹是为了盈利,声称上海道泰授予其专利,行人要交“过路税”,每次1铜币,车马数量翻倍。同治二年(1863),英美租界并入公共租界后,赋税增加了1倍,而且这种赋税只向中国人征收,外国人的车辆和仆役全部免除。上海市民愤怒抗议,广东人詹若愚在园园街(又名喷塘弄,今山西南路)前顺安茶庄码头设立义都,免费接送两岸路过的中国人,以示抗议。因为市民不再交钱,所以称之为“白渡”。由于众怒,租界工部共治12年,拨款1.9万两白银,在威尔斯桥附近另建一座宽37尺(1.1.29米)的木浮桥。过桥的人可以免税。因毗邻外滩公园,故称“公园桥”。从这里过桥不用付钱,所以叫“外白渡桥”。威尔斯桥经工业部评估购买后被拆除。

到光绪十四年,木桥虽经多次修缮,仍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工业部决定另建一座钢桥,并为新桥的设计做广告。新桥工程几经延期,光绪三十二年八月打下第一根桩。为了防止桥台受到水平推力的影响,放弃了拱结构,采用了两跨钢桁桥方案。17标段中,桥梁钢结构项目由新加坡howarth erskine公司以17000英镑中标,钢部件由英国达灵顿克利夫兰桥梁建设公司制造,威斯敏斯特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业部在英国监督加工生产。光绪三十三年,外白渡钢桥建成。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台,木桩基础,混凝土空心薄板墩。2孔,跨径组合52.12米,通航净宽50.90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的电车轨道也于同年完工。次年5月,外白渡桥有轨电车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