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失聪、加速衰老
文/李提、魏云林
人老了,老花眼、白内障等问题都会影响视力,导致视力不清,比如药袋上的信息,还得依靠孩子的帮助,怕吃错药,这也让日常生活相当不便,尤其是手机等3C产品的普及。无论年龄多大,他们都更容易早期报告各种眼病。
老花眼
低头族不宜过早避免老花眼。
老花眼是眼睛最常见的老化问题。万芳医院眼科主任吴说,人在看近物时,需要眼睛内的睫状肌用力收缩,使晶状体增厚,达到聚焦的功能。这种看远、看近迅速的能力称为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影响看近的功能时称为“老花眼”。
40岁以上的人容易出现老花眼,因为眼睛内晶状体和睫状肌的弹性和调节能力变差,所以感觉看不清东西,尤其是光线不足的地方。有些人或早或晚都有老花眼,但每个人都会有老花眼。患有远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人也可能较早出现老花眼。
现在社会科技与生活密不可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3C产品很受欢迎。无论吃饭还是骑行,长时间保持滑头用眼,更容易让老花眼早报。有些人甚至因为用眼不当,在40岁之前就出现了老花眼症状。比如近距离看报纸和手机上的字是没问题的,但是他们会逐渐觉得看不清,或者必须把手机和手机放好。此外,看东西时容易感到眼睛疲劳、干涩、眼睛疼痛或头痛,这些也是老花眼的可能症状。
戴老花镜或激光手术矫正老花眼。
延缓老花眼注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盯着手机、电脑等。长时间近距离射击。应该每30分钟让眼睛休息3到5分钟,闲暇时多到户外看看远处,保持眼睛调节能力灵活。还要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特别是要多补充深绿色蔬菜。
治疗上,老花眼可以先戴老花镜矫正,或者戴多焦眼镜。以前戴隐形眼镜的人,不仅可以戴老花镜,还可以一眼调节近视度数,让远近一目了然,或者现在也有多焦隐形眼镜可供选择。有些人觉得戴老花镜不方便,也可以通过激光屈光手术或人工晶状体置换手术来矫正。通常情况下,年龄较小的人更适合做激光手术,而年龄较大有白内障、老花眼等问题的人可以考虑更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进行治疗。
老花眼症状
1.手经常感觉不够长,需要拿很远的东西才能看清楚。
昏暗的光线下更难看清。
3.感觉视力有时清晰有时模糊,休息后会更清晰。
4.眼睛容易疲劳酸涩。
5.我经常感到眉心疼痛。
黄斑病变
控制血糖远离黄斑病变
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0%的人患有黄斑变性,其中约20%的人不能用药物有效治疗,甚至长期治疗,会导致中心视觉盲。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央,是视觉的中心。因为人的衰老,60、70岁的老年人往往会出现“黄斑病”,所以中心视力变差,一切都会扭曲,视力严重受损。
黄斑病变与组织变性有关。用眼过度者、高度近视者、长期近距离使用3C产品者、糖尿病患者等。早在50岁就容易进入黄斑病变的危险期。一旦发生黄斑病变,网格的直线就会扭曲,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往往起床睁开眼睛,一切都是扭曲的,视力不好也会影响心情。
吴说,紫外线损伤还可能引起黄斑变性。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黄斑变性,患者血管脆弱,容易出血和阻塞,导致视网膜出血,影响视力。
黄斑变性的主要症状是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会把直线当成曲线。最常见的原因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其他原因如高度近视、糖尿病、眼部炎症或血管阻塞也可能产生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可分为干型和湿型。最大的不同是,湿的病人会产生新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如果有出血,眼睛里的血块会遮住视线,使视力迅速恶化。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黄斑造成永久性损伤,导致失明。干性患者不会出血,时间长了看东西会有地图样萎缩变形。
除了年龄,黄斑变性还与种族有关。严重病变多发生在中晚期黄种人,吸烟、肥胖等因素可引起黄斑变性。
用眼过度的人,比如高科技人士,容易出现自发性黄斑出血,所以用眼过度的人要尽早检查自己。建议起床时看天花板的直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如果线条颜色变化,粗细变化或者线条断裂,可能是黄斑区有问题。应该去眼科进一步检查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多吃深绿色的水果蔬菜保护眼睛,补充叶黄素。
为预防黄斑变性,吴建议在从事户外运动时戴上太阳镜。饮食方面,可以多补充叶黄素,因为紫外线进入眼睛后会产生自由基,这也是眼睛老化的原因之一。叶黄素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可以防止衰老,避免自由基的伤害。就像预防白内障一样,平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尤其是深绿色蔬菜、菠菜、花菜、胡萝卜等。,这些都有利于眼部保养。
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是控制血糖,饮食要避免高油高糖,少吃致糖食物;烹饪方式要改为蒸、煮,以清淡为主。
为了治疗黄斑病变,可以使用抗VEGF进行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有时可以使用激光或光动力治疗来改善视力或避免视力恶化。
如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可以采用视网膜激光治疗,避免眼部出血和视力下降。对于更严重的患者,现有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好,除了正在研究新的治疗药物,也有研究视网膜干细胞移植和人工电子眼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但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希望未来能为失明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会。
黄斑健康的小提示
1.当阳光强烈或长时间在户外时,戴上太阳镜。
2.控制血糖少吃油少吃甜。
3.缓解压力,充足睡眠。
4.糖尿病患者应定期随访。
5.多吃深绿色蔬菜和胡萝卜。
白内障
白内障,视力模糊,延缓衰老,从年轻开始
现代人长期依赖电脑、手机等3C产品,白内障年轻化。眼科医生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40多岁的患者。刚开始看不清,以为是近视或老花眼,戴上新眼镜后还是看不清。经过检查,他们发现白内障很早就被报道了,但他们在年轻的五六十岁的人身上有白内障问题。
白内障是老年人的晶状体退行性疾病,因为眼内晶状体老化产生混浊,使光线无法进入眼球,造成视力模糊。80岁以上的老年人90%以上有白内障问题,55岁以上的人有30% ~ 40%会有不同严重程度的白内障。基隆长庚医院眼科主任孙说,台湾省高度近视的人很多,大部分人在户外运动时不怎么做防晒,暴露在紫外线下。这些是白内障复壮的主要原因。
过去老一辈人认为白内障的治疗要等到白内障“熟了”再进行。孙指出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白内障太“熟”了,太硬了,反而不好治,医生和患者都辛苦。如果白内障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建议我们应该开始处理它。近年来,白内障手术进展迅速,“无刀激光白内障手术”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可以使伤口变小,几乎没有副作用。
孙指出,目前在白内障手术中,都是用手持刀在眼球前囊做一个小切口,然后用手撕一个小圆圈,但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总是和电脑不一样,不可能把每个圆圈撕得一模一样。“无刀激光白内障手术”是医生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引导下,结合3D实时图像,通过计算机的精确计算,用激光在前囊膜上精确做出切口。同时还可以为角膜做弧形切口,同时处理散光问题,达到最佳的视力矫正效果。
无刀激光精准,创伤小,副作用小。
由于无刀片激光白内障手术切口小,伤口小,愈合快,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而且无刀片激光可以降低目前超声碎石术大多使用时的冲击力,减少对晶状体囊内皮细胞的损伤,避免术后白内障和黄斑水肿。
无刀激光使白内障手术技术进步精准稳定,但也需要良好的视觉质量和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搭配。眼科医生蓝聚福说,人工晶状体有很多种。随着现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术后不仅“看得见”,而且“看得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模拟眼睛调节机制,调节远、中、近视力,提高夜间视觉质量。
功能性人工晶状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散光矫正人工晶状体和黄色人工晶状体等。如何选择镜头,要看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比如有散光又喜欢运动的白内障患者,可以选择人工晶状体来矫正散光,术后不用戴散光矫正眼镜。
人工晶状体老花眼散光可以一次性解决。
对于有老花眼的白内障患者来说,总是摘下眼镜是非常不方便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比如看报纸或者看书,可以选择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看远看近都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白内障手术,如果想矫正散光或者老花眼,只能选择一种。现在你研发了一种可以同时矫正散光和老花眼的人工晶状体,可以一次性解决。
很多人认为白内障手术后,有了新的人工晶状体,就不用做防晒了。兰巨富指出,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太阳中的蓝光在可见光中能量最高,最接近紫外线,更容易对视网膜和角膜造成损伤。当然术后可以戴墨镜提供保护,但毕竟还是麻烦。选择具有过滤部分蓝光功能的人工晶状体,可以为眼睛提供更多的保护,减少光线对视网膜的伤害。
护眼要从小做起。外出户外活动时,最好戴墨镜保护;不要让眼睛离电脑和电视屏幕太近。每看30分钟电脑或手机,让眼睛休息3到5分钟,多补充叶黄素,或多吃菠菜、菜花、胡萝卜、枸杞等深绿色蔬菜,保护眼睛。
白内障症状
1.视线模糊。
2.色彩对比功能下降。
3.见光就散。
4.感觉近视度数增加了,但是换了眼镜还是看不清。
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老年人听力下降是正常的衰老现象。省立桃园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陈表示,由于内耳的听觉细胞会随年龄增长而退化,60-70岁的人平均听力退化约20%-30%,70-80岁的人约30%-50%。而现代人长期依赖3C产品,经常戴耳机听音乐,打电话,听力退化来得早。
老年人经常在背后弹琵琶吗?
老夫老妻最常见的现象:妻子经常抱怨丈夫没有认真听她的话,买错了东西;或者误以为王先生不再关心她...其实可能是王先生的听力退化了,甚至重听。
陈指出,在临床上,许多老年人的听力退化和重听是由他们的妻子发现的。例如,他们没有回应妻子的讲话,但他们能够正常地与其他男性朋友交谈。这是因为听力下降会从“高频”开始。因此,他们将听不到或听不清楚女人的声音、鸟叫声和喇叭声等尖锐的高频声音,他们也不是故意不想听妻子的讲话。
通常情况下,听力下降大多是双侧同时发生,但也有部分人先单侧发生,可能经常用同侧打电话,导致经常打电话的一侧出现听力下降等问题。如果先单侧出现听力问题,由于两侧听力水平不同,很容易出现头晕。如果发现老人不明原因头晕,就要多注意老人是否有听力问题。
听力恶化,抑郁症,心脏病都容易恶化。
老年人听力恶化不仅会影响生活,还会加重疾病。因此,如果家属发现老人交谈困难,与人对话反应差,应带其到耳鼻喉科检查诊断。一旦听力下降,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家庭不和谐:老先生听不进妻子的话是常有的事,所以经常会有不和谐和争吵。
◎影响社交:如果重听太严重,老人会害怕被别人知道,或者交谈有问题,会让老人越来越不想和别人说话,也不想出门,宁愿待在家里,有社交障碍。
◎引起抑郁:老年人长期不参加社交活动,很少与亲友联系和互动。久而久之,很可能引起抑郁,甚至患上痴呆症。
◎外出事故风险增加:如果老人外出时听不清楚摩托车的喇叭声,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头晕、跌倒:尤其是单侧听力下降,容易出现头晕症状。头晕的时候很可能会摔倒,甚至引发骨折等问题。
◎高血压和心脏病加重:已经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人,如果因为重听而待在室内,活动量和运动量会减少,也会使病情更加难以控制。
年纪轻轻小心点,都60岁了。
在过去的10年里,3C产品发展迅速,年轻人因听力不好就医的比例增加了20%到30%。陈说,最近录取了一个年近40的男上班族,年纪轻轻就60岁了。因为做销售的工作,患者为了不错过电话,每天都戴着耳机,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戴着耳机,在等客户的时候经常戴着耳机听音乐看电影消磨时间。
因为这个病人打电话一般都是用右耳听,一切正常。没想到有一次和客户谈话时右手拿笔写字。所以我换了左手拿着手机,用左耳听电话,才发现左耳听不清对方的声音。去找医生检查,发现听觉神经细胞受损,听力明显退化。即使服用维生素B群和促进血液循环等药物,我的听力也无法恢复。
除了听力正常老化外,年轻人在捷运、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经常因为过度使用3C产品而戴着耳机听音乐、看电影,还有很多人因为长时间打电话或工作环境噪音大而早早报告听力退化。他们不需要60岁,可能40、50岁就听力不好了。
对于听力下降的情况,陈强调要尽早就医,否则听力可能无法恢复。一旦发现身边有人,看电视声音越来越大,叫他大声喊才回应,或者说话声音越来越大,可能是听力下降的问题。
避免听力过早恶化的五项措施
虽然老年人听力下降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能尽可能避免过度使用3C产品,还是可以延缓衰老速度的。陈提出了避免听力过早恶化的五项措施如下:
◎耳机音量要合适:调整耳机音量时,最好从音量较小或一半的音量开始,然后慢慢微调到适中的音量,比如音量值为1到10,调整从5或5以下开始,尽量不要超过5或6太多。
◎戴耳机半小时休息: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可能会导致听力问题。建议听半小时后休息3-5分钟,避免对听觉细胞造成持续高能* * *的伤害。
◎选择耳塞保护噪声环境:可以选择合适的耳塞等器具保护工作环境中的噪声。
◎双耳交替使用:打电话时,最好双耳交替使用,避免长时间打电话。
◎多吃水果蔬菜,维生素B群提高耳朵力量:平时饮食中要多吃水果蔬菜,因为有维生素CB。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