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刺绣的药用价值
庆阳香包历史悠久,汉族民间文化艺术非常丰富。与黄绮医药一脉相承的香囊,是汉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防病治病的特殊功效。几千年来为人类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就其医学价值论述如下。
庆阳香包名称繁多。其中,各种形式的香囊、耳枕和肚兜有助于健身和预防疾病。
药袋多由苍术、雄黄、藿香、佩兰、薄荷、白芷、桂枝、高良姜、冰片、防风等芳香药物制成,以便及时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至于耳枕,指的是在枕头中间挖一块,空间刚好大到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压到。注重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用菊花、钩藤、蚕沙、薄荷、石菖蒲、艾叶、灯芯、辛夷、防风、金银花等。预防和治疗失眠、头晕、疼痛、高血压、颈椎病、头面五官疾病和儿童夜啼。如果加入菊花、灯芯等药物,不仅能清脑强身,还能赏心悦目。
而吴茱萸、丁香、艾叶、小茴香、砂仁、山奈、甘松、肉桂、苍术、高良姜是都嘟的主要药物,不仅能预防腹胀、腹痛、腹泻,还能增进食欲,增强免疫力。医学研究表明,芳香通经药的成分多为挥发油,含有酮类、酚类、醛类、醇类等物质,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腺体分泌。
佩戴香囊,使用药枕,可以使药物的浓烈香味通过口鼻吸入。通过用好的香味刺激大脑的嗅觉神经,缓慢刺激局部穴位,可以增加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研究表明,中药的某些成分不仅能作用于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还能反射性地引起深层血管舒张,这可能是“活血止痛”的机制之一。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用山奈、雄黄、高良姜、冰片、桂枝、飞机草等制成香囊。,可增加小儿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有杀菌、抗病毒作用。安徽省蚌埠市中医诊所用高良姜、花椒、苍术、山苍子等药物作为香囊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都嘟法的作用主要在肚脐。脐带,位于腹部中央,处于一体,其穴位名称为神阙,属于任脉,任督与督脉互为表里* * *调节人体经络。肚脐与经络的特殊关系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中医非常重视防治结合。《苏文四气调神论》中有记载“不治病则不治,不治则乱治。”苏文的针灸理论中也有“正气存内,邪不可为”的说法。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卷九》载有伤寒九方:藜芦、麻黄、附子、肉桂、珍珠、细辛、干姜、牡丹皮、皂角,分一寸见方,装入袋中。充分说明佩戴香囊可以避疫防疫。隋代方《病源论》(卷四十五)“小儿须戴帽,衣干,菊为枕”。至今仍在使用。陇东还用荞麦壳、绿豆衣、蚕沙做枕头,让孩子在上面休息,都取清利教主之意。否则,正如宋代陈文忠《小儿邪气方论》所说,“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也。头脑是骨髓的海洋,热了骨髓就会溢汗,或者脖子脑壳会肿,或者头缝会开,或者头会酸。此外,《卷六》中还有两个用药枕治病的药方。”眼睛疼的睡不着,蒸黄豆包里都是枕头”;把耳朵里的蜻蜓处理一下,把胡麻炒熟捣烂,装进袋子里,倒进耳朵里枕着,然后出来。“嘟嘟还能治病。清代外治法专家吴师机的《李龙骈文》中记载:“治百病之新事...用附子、茴香、丁香、丁香、木香、升麻、五味子、甘遂、沉香、麝香、搓艾制都督、扎丹田穴”。
上述将药物碾成粉末装袋,用穿、枕、都嘟的方法,统称为中药袋疗,是中药衣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适用于中医儿科。
枕头法和都嘟法更适合老年人。庆阳,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每年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的大人都会给孩子戴上精心绣制的香囊,这些香囊系在肩上,挂在胸前,挂在背上,挂在腋下,缝在袖子上,浑身都是香囊。还有给老人送长寿枕、耳枕、肚子疼等习俗。中医理论认为,儿童皮肤娇嫩,脏而清爽,药物容易渗透。只要使用得当,就能达到表盘反应灵敏,轻巧有效的效果。而且孩子不开明,吃药难,怕打针。使用香囊进行疾病预防和保健既简单又方便。
老年人由于气血脾胃相对虚弱,常出现头痛、失眠、头晕、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用药枕和耳枕可以清脑,穿肚可以温中散寒,健脾益胃。这充分说明庆阳人的传统拍照方法是科学合理的,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