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第一讲: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
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为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认知规律,设定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一,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
为了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中学开设思想政治品德课等课程。无论其名称、具体内容、设置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其设置目的和基本教学内容而言,它都是一门德育课。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其他中学课程相似,但作为一门主要承担德育教育的课程,其设置和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
1994年8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它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它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1995年2月《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见》)。为此,新编制的初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必修课。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但是,与其他学科的德育教学相比,它不是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功能,而是借助这些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教育。
运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学科论文写作等。)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思想政治品德教学与学校其他德育形式和途径的区别。
班主任工作、班会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德育管理、家庭教育等多种德育形式和途径各有特点和优势。学科教学法德育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品德课的教学更适合中学教育的性质和中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要。中学德育不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专利,而应该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
思想政治品德课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最基本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思想政治品德课不同于中学其他文化课,也不同于中学其他形式的德育。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又要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设计和实施教学,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品德教学的规律和设计原则
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课程,所以要理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原则,首先要探索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后者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是知识、情感、意志、行动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通过生活体验、教育和自我修养,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此提出的。
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感知和认知。这个道德认知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道路。在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定道德知识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坚持教学过程与认知过程的一致性。
思想、道德和情感体验的产生,不仅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外界情景、舆论等对学生刺激的结果。(健康和不健康的刺激产生不同的道德体验)也是学生自身的人生信念不断被反思、内化和拓展的心理进化过程。没有自己的思想斗争和观念冲突,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体验,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启蒙与自省相结合。
无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最终都会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实践。这是有意识地克服困难、有选择地、坚持不懈地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意志的表现。没有这种道德意志,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学中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教学过程与认知过程的一致性、启蒙与自省的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都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性。这一规律性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以下原则: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不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不仅难以实现教学过程和认知过程的一致性,而且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它的基本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根本命题。以往成功的思政课大多遵循这一原则,失败的、效果不好的则违背了这一原则。
2.教学指导原则。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回答生活实践中的所有问题。只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学生才能成为“
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学习。"
的基础。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立场和方向,教给学生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的科学性在于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如果教学设计脱离实际,不仅会使理论的科学性教条化、空洞化,还会使学生难以真正把握和信服理论的科学性。这一原则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坚持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启发式教学原则。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能是学生自发产生的。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它需要从外部“灌输”,并与自己的“意识”相结合。但这种“灌输”不是生硬、强制说教的代名词,(不是“我叫你听”的“填鸭式”),也不是“越俎代庖”
自以为是,但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启发和刺激,这是启发教学的原则。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启发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灌输”的外在条件只有通过“自省”才有现实意义。
5、正面引导原则。德育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想道德信仰,虽然应该有“歧视”教育和“反面教材”
但从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来看,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常识、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仍是主要的教学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教学目标方面,要坚持指导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从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是贯彻教学原则(遵循教学规律)的手段和方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应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改进。
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如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
思想品德课是引起人的“思想风暴”的课程,它触及不到人的思想“灵魂”(哪怕是一个),所以不是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任何教育都是小心翼翼触动人心的活动。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应强调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