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国际上,美国农学家琼斯在1926年首先提出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第一次成功实现是由美国人亨利·比奇于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完成的。亨利·比奇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96年获得世界粮食奖。日本学者在1917发现了野生不育系。1958到日本东北大学,育成不育系“藤坂5号”,发现我国红芒野生稻可导致藤坂5号雄性不育,提出远缘杂交提高水稻产量。1966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优与台中65以钦苏拉宝为母本杂交~育成BT型不育细胞质台中65A~ ~并通过自交稳定从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中选出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实现粳型化。粳稻矮,叶片窄,颜色深,米粒短,配三个杂交系。1972年,以严龙安为首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团队首次育成了籼型野败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A。1982-2003年间,利用“珍汕97”不育系育成的杂交水稻推广面积达1874.4万亩,占全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汕优2号,实现了三系配套,并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