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常州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1992+01年6月批准的最早的52个国家高新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经过两次区划调整,2002年4月,常州新北区在高新区的基础上成立,地理面积扩大到439.16平方公里。目前辖6镇3街,常住人口近70万。

——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位于常州老城区北部,北邻长江,南接沪宁铁路,东临江阴市,西接丹阳市、扬中市,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离。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可直飞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常州机场,京沪高铁、沪宁高速、长泰高速、S338、S122、新皂河、德胜河、新孟河等内河连接长江和京杭运河,形成了便捷便利的立体对外交通网络,区位条件优越。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同比增长23.5%,总量是“十五”末的3.1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654.38亿元,同比增长35.9%,占全市的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1.4亿元,同比增长25.7%;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为171亿元、1682亿元和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1%、21%和31.6%。第三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4: 71.3: 25.3调整到2010年的2: 67: 31,在全省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居第五位。天合光能成为成立以来首家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企业,小松和现代超过50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总数超过200家,利税超亿元企业达到17家。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6543.8+055亿元,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543.8+04亿元。环球恐龙城成为全市首家5A级旅游景区,全省首家5A级文创主题景区。百盛、万达、沃尔玛等一批知名商业品牌强势进入,龙城钢材市场、长江塑化市场交易额突破6543.8+00亿元。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立足培育新兴产业,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和化工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集群推进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的功能形象。光伏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543.8+02亿元,引进光伏产业链配套项目20个。天合光能500兆瓦和GCL太阳能650兆瓦项目建成投产。动漫艺术周成功升级为国家重点文化节展览,创意产业基地聚集了400多家软件、动漫、网游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6543.8+00亿元。全面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以太平洋迈诺科、康辉医疗、洪倩生化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企业创新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到860亿元,R&D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89家,占全市的40%。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17项,获国家级项目32项。引进海归人才51人,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6个,其中国家级平台4个,授权专利2550项。该地区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总面积达到78万平方米。

——开放和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立区之本,整合投资资源,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央企、民企、外资重大项目。总投资6543.8+0.2亿美元的泰国郑达能源化工项目成功签约,这是常州首个单笔投资超6543.8+0亿美元的外资项目。总投资分别为6543.8+0.43亿元、2654.38+0.6亿元、24.6亿元的国网电气设备检测中心、常州综合物流中心、东风汽车微型车R&D基地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200亿元的中石油化纤原料基地项目加快报批。2010年,注册外资12亿美元,实际到帐812亿美元,分别增长6.3%和8.3%。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3个,单笔增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0个。进出口总额86.7亿美元,同比增长54%,自营出口51.1亿美元,增长49.2%。“十一五”期间,新注册外资5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2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5家,批准投资总额超过65438万美元的外商投资项目17个,实现进出口总额280亿美元。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完成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一城三区”城市空间整体布局逐渐清晰,北部新城建设全面开启。京沪高铁、西环高速、高架机场、机场改扩建、高铁站、龙飞居住区、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万达广场、月星国际商务中心、陈封国际广场等三大商业综合体,世茂、龙湖、九龙仓等优质居住区,维景国际、马哥孛罗等五星级酒店成功建成。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深入开展“环保在行动”活动,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监督检查,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进乡镇污水管网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一路三江”绿化、“一路两区”景观和建筑亮化、城际铁路两侧和沪宁高速路口环境综合整治、汉江路等道路“白改黑”工程。开展城市管理和环境故障排查活动,推进网格化、数字化城市长效管理。以第十七届省运会为契机,向全省人民展示了文明、整洁、优美、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常州新城形象。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面构建向民生倾斜的公共财政体系,实施了卫生惠民、老旧小区改造、菜市场改造、快速公交建设等一大批惠民工程。全区10万以上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新农保覆盖率将超过97%,新农合参合率100%。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提高到每月250元,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年新增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万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建成新桥小学、小棠小学、银河香槟湖幼儿园等10所学校,加快新北医院、春江医院、三井医院和一批乡镇卫生院建设。成功引进局前街小学、二十四中、第四人民医院等优质资源,全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环境稳定和谐。围绕服务发展大局,以“平安新北”建设为载体,推进“大调解”、“大防控”、基层基础三大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一体化新模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群防群治网络,有效化解影响和谐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社会环境文明和谐、安全有序。积极推进“法治新北”建设,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政务公开,规范权力运行,法治环境规范、公正、透明。突出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深入开展生产安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维护全区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

-愿景和前景。站在新的起点上,常州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一流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生态宜人的国际新城、繁荣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四大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强区、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又高又快的工作要求,坚持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全力做好产业发展的组织者、城市建设的策划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在全省开发区中的排名进一步巩固,对全市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突出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壮大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和百亿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城市新区建设,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建设“一城”——70平方公里的新龙国际商务城和“三区”——滨江工业区、黄河路工业区、孟西整体开发区,努力把高新区尽快建成经济繁荣、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