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因素如何促进或限制新技术的商业化?

新兴技术研发成功后,必须推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给企业带来利润。选择适合商业化的新兴技术是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经济腾飞的关键。

制约新兴技术商业化的主要因素有:(1)新兴技术的技术性能、成熟度和成本优势;(2)新兴技术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和市场增长潜力;(3)新兴技术接受者(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包括技术的消化能力、技术和生产人员的技术能力、市场预测和开发能力等。;(4)环境配套条件,包括政府政策措施,以及企业资金、设备、人员投入。

技术的复杂性。如果一项技术对生产企业的规模、技术人员的素质、资金、设备能力、原材料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其技术复杂度高。当一项技术要求企业拥有复杂的专用设备和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时,虽然由此生产的产品可能在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考虑到市场的快速变化,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专用设备就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只能报废。因此,一项技术的复杂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在技术向产品和市场过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技术的成本优势。以易贝、亚马逊为代表的“B2C”网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零售商业模式,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和连锁效应挤压了传统渠道商和零售商的生存空间,成为网络经济时代投资者追捧的宠儿。

持续技术更新的机会。新兴技术的产品更新时机不对,必然导致新兴技术在企业中商业化的失败:一方面,由于老产品的过早退出,丧失了仍然可以从老产品中获得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消费者还没有认可新产品,这可能会导致新产品失去一部分初始利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机会可能会在瞬间丧失,因此时机的选择更具挑战性。以西门子手机为例。德国人固有的“工程师文化”使其在品质上过于精致,新产品推出速度缓慢。因此,它跟不上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品牌“快节奏慢节奏”的做法,失去了很多份额。2003年年中,西门子开始风格创新,推出Xelibri系列手机。八种型号相继推出。虽然设计前卫,风格个性,但取消彩屏和按键太超前,反击失败。

市场需求。在商业化阶段,企业往往首先面临为技术找到合适的应用市场的问题。市场需求和需求的大小对新兴技术商业化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新兴技术商业化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由于新兴技术是基于基础科学的进步或现有技术的整合,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较强的基础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因此往往诞生于集中了人才、技术、信息、先进科研设备等优势科技资源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资源丰富,部分科技资源指标已位居世界前十。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有数不清的科研成果完成。但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在新兴技术领域比比皆是。大量新兴技术因为开发者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或者没有发现市场需求而被搁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市场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其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显著特征。在很多行业,由于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产生了无数的细分市场。由于市场体量巨大,任何细分市场都可能存在客观的规模。西方国家的一些小市场规模可能极其有限,甚至根本难以形成,但在中国有客观的发展空间,因为潜在客户群巨大,足以孕育一批企业发展壮大,也为新兴技术实现其商业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小灵通通信系统,这种通信领域的低端细分市场,在国内拥有数千万用户,市场容量巨大,为UT斯达康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

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企业购买新兴技术后,最关键的是如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企业购买的新兴技术。因此,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成为关键因素。

企业的营销能力。由于新兴技术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风险高,产品生命周期短,竞争力强,如果产品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市场并收回资金,企业必然会面临困境。然而,传统的营销理论难以有效应用于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的营销体系必须创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是微软、IBM、联想还是方正,这些成功的新兴科技企业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但他们确实拥有正确的营销理念和最好的营销策略。他们的每一个企业行为,无论是R & amp;d,或者说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都是基于更好更快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重视企业营销的作用,是新兴技术企业在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支撑条件的约束。大多数工厂资金短缺,缺乏技术改造和更新的物质基础。虽然企业的科技意识在逐渐增强,但高校吸收科技成果的财力、技术力量和设备管理难以适应。另外考核指标不完善,只强调产值和利润,忽视了技术储备。我国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使得企业无法吸收新兴技术,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