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能实现数字高清电视的普及?
这个说法被广电总局副总工程师杜百川纠正:“我们的行业标准其实已经出来了,但是国家标准还没有确定,所以厂家很难。如果今年年底没有结论,可能会用行业标准先推数字电视。”
几乎在1998和1999,国内主流彩电厂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你不能就这么等着,这样等着,等着所有人都死掉。”一位业内人士评论了标准滞后对数字电视行业的制约。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电视台都是各自为政。面对一个碎片化的市场,厂商只能一家一家的谈,无法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7月初,广电总局终于拿出了数字电视的过渡时间表。根据这个时间表,到2005年,包括四个直辖市、东部地区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以及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将完成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过渡。
显然,整机厂商已经等不及了,因为数字电视可能是他们最后的竞争机会。面对新的市场,混战在所难免。但与当年的价格战不同,数字电视的启动将重新规划产业链,谁也无法放弃前期的优势。
当然,广电系统可能比整机厂商更着急。在整个推进数字电视的过程中,广电无疑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首先要看广电是否愿意,能投入多少资金在数字电视的推广上,因为启动数字电视产业不是靠终端接收产品就能解决的。
信息产业部技术专家董告诉记者,如果把一个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视台改造成数字信号,总成本可能在800万美元左右。要改造全国1000多家电视台,广电将面临一个天文数字。显然,单靠广电是无法推动数字电视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的。
如果中国能在2015前完成所有模拟电视的改造,那将是一个万亿元的巨大市场,以每台数字电视5000元计算。对于已经进入超竞争时代的家电企业来说,这样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对于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我们当然不希望国外的产业巨头是真正的幕后赢家。但是,短时间内,这仍然是中国数字电视行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在最基础的标准层面,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数字电视标准,专利使用费都可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门槛,受益的是国外的产业巨头。
一些技术专家解释说,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非常重要。“你自己的标准等于卡。没有牌,你怎么和别人玩?连价格都杀不出来。”
来自市场层面的声音表明,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将在市场上长期存在,在消费者仍有另一种选择的情况下,数字电视市场仍是一个有待时间检验的话题。至于有多少企业能坚持到数字电视的春天,也充满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