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建设
年度研发;d投资率0.92%,新产品销售率22.8%,申请专利821项(其中发明专利354项),形成技术秘密2033项,实现科研年直接增值6543.8+0.3亿元,合理化建议效益6543.8+0.2亿元,对外技术贸易合同超亿元,公司内部技术推广效益3亿元。技术创新有力推动了宝钢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宝钢连续四年在WSD全球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中名列前三。2006年6月5438+2月65438+4月,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将宝钢长期信用评级由“BBB+”上调至“A-”,宝钢成为全球第二家获此评级的钢铁企业。在去年底举行的首届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比中,宝钢位列钢铁压延制造业第一。2006年6月5438+2月65438+8月,宝钢荣获国内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最高荣誉“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成为国内钢铁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效果
(一)在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全面提升宝钢技术创新体系能力。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宝钢认真组织学习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结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实践,研究制定了《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并于2006年4月宝钢技术创新大会上正式颁布实施。《宝钢技术创新体系纲要》着眼于解决生产关系如何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公司发展的中心环节,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确定的未来5-15年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指导原则是“提升创新体系能力,持续满足用户需求,追求持续的技术领先,实现关键领域的突破”。宝钢将加快公司技术资源的整合。按照公司战略发展的要求,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打造具有宝钢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科研院所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体系。以生产、研发、设计、制造为载体的工程集成体系;以生产现场为主体,以稳定改进和精益运营为特征的持续改进体系。三个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研发体系的完善为突破口,发展宝钢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提升整体规划、组织保障、技术成果转化固化、外部技术资源利用、研发条件保障、知识产权战略运营、技术标准实施、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创新文化渗透、激励机制引导等十个方面的能力,发展宝钢技术创新体系能力,培养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人才,支撑宝钢发展。
(2)以宝钢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为抓手,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战略性产品开发和重大、前沿技术研究,推进自主集成创新。
国家《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钢铁工业的大力支持。《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很大一部分与钢铁密切相关,如制造业优先主题中的基础零部件、可循环钢铁工艺与装备、交通运输主题中的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交通基础设施与维护技术与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系统、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高效交通技术与装备、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等。宝钢组织力量认真研究、梳理、衔接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内容,结合宝钢新一轮发展战略,聚焦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编制了宝钢2007-2012年技术创新发展规划,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自主创新领域为重点,突出重点领域的突破。通过规划实施,宝钢将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技术的钢铁产品;拥有在世界钢铁行业有一定影响的重大专有技术;形成核心技术的集成和转移能力,满足公司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最终打造以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
(三)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提升知识产权战略运营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快速转化。
2006年,宝钢推出知识产权战略蓝皮书,旨在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的三大转变,即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单元规模由小变大;专利发展的重点从强调数量、矢量、质量转变;知识产权业务的定位从单纯的生产转向全方位的战略生产、防御和进攻。
为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公司整体上市后集成管理的协同效应,宝钢围绕子公司和子公司单位技术升级的系统化目标,规划建立了技术推进管理机制,实施了技术资源共享和移植。通过产品一致性项目的技术推广,优化了公司的品种结构,提高了公司产品的整体盈利能力。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技术的推广,有效引入现代化管理,提升公司软实力。2006年实施了22项产品一致性技术推广,将IF钢、X管线钢、铁路钢等26个中高钢级从宝钢分公司移植到梅钢、不锈钢分公司。产品技术推广带来的生产线新增效益6543.8+0.26亿元。
(4)以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导向,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宝钢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2006年,根据企业科技发展和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的需要,宝钢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开展战略合作,在更深层次、更高起点上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 *携手打造产学研联盟可持续发展新品牌,探索和实践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与上述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同时,我们组织双方专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宝钢技术创新需求,制定了中长期科研合作项目指南,努力将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
重点促进与亚太地区、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2006年,宝钢聘请了8位在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声誉的国内外专家作为首批“宝钢教授”,以提升宝钢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国际合作水平。宝钢在全球视野下充分利用世界钢铁协会(IISI)搭建的项目研发和活动平台,积极参与IISI项目,共享项目信息和研究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宝钢参与了21世纪维护项目、汽车用钢项目、印度2020项目,举办了“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建筑高技术论坛”,协助举办了活钢上海会议,并于2006年秋与IISI联合举办了“生命周期评估论坛”。同时,由于在合作项目中的出色表现,宝钢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升。此外,宝钢积极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举办了宝钢第二届学术年会和产学研合作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宝钢的产学研工作。
(5)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为己任,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国家已经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极大地鼓励了企业投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06年,宝钢申请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上海市科技重点项目,其他政府计划项目大幅增加。针对国家“十一五”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技术”,宝钢率先申报了“钢水快速精炼技术集成”和“基于氢冶金的熔融还原炼铁新工艺开发”两个子课题,并参与了东北大学牵头的“节能型钢还原轧制技术”子课题。“两片DI钢罐的连续减重研究(DI材料厚度由0.245mm减为0.230mm)”申请了2006年财政部包装行业高技术研究发展基金项目。2006年,宝钢* * *中标承担国防科工委“十一五”配套军品研制项目5项,参与项目23项。
在前两轮合作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宝钢继续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钢铁联合研究基金”第三轮合作,在项目资助、管理方式、申报指南编写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是第一个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企业共同设立的全国性联合研究基金。分两期资助了146个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该基金培养了180多名博士和300多名硕士。依托基金项目,申请发明专利47项并获国家授权,发表学术论文84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16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8部。2006年6月5438日至10月,宝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第三期“钢铁联合研究基金”合作协议,拟在3年内投入3600万元,持续支持我国钢铁及相关产业的基础研究。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是5438+0998 165438+10月17成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以宝钢(集团)公司为主体,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年产钢约2000万吨,盈利能力世界领先,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宝钢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第309位,成为中国优势产业和制造业首批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
随着钢铁精品战略的实施,我国将建成汽车用钢、油气开采和交通用钢、不锈钢、家电用钢、交通运输设备用钢、电气设备用钢、锅炉压力容器用钢、食品、饮料等包装用钢、金属制品用钢、特种材料用钢、高级建筑用钢等钢铁精品基地,我国将建成钢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基地。
随着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形成了由近20家海外和国内贸易公司组成的全球营销网络,与国际钢铁巨头建立合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宝钢实施适度相关多元化战略,除钢铁主业外,还涉足贸易、金融、工程技术、信息、煤化工、钢铁深加工、综合利用等多元化产业。
宝钢的贸易服务业定位于钢铁及相关材料的加工贸易服务,以加强宝钢的加工、贸易和物流服务能力以及材料供应解决方案能力。其核心企业是宝钢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国际化是宝钢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宝钢海外业务从无到有,营销网络从亚洲发展到全球五大洲,业务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对外直接投资转变。宝钢在海外建立了11全资和合资公司,在欧洲建立了钢材配送中心,实现了从单一的批发贸易向批发、仓储、配送、分销等多功能服务贸易的转变。宝钢在出口钢材的同时,积极与世界知名钢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先后与新日铁、安赛乐等世界钢铁巨头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宝钢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宝钢的国际化经营还延伸到钢铁的上下游。宝钢直接投资海外,先后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和巴西CVRD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并正在进行海外投资建钢厂的可行性研究。宝钢将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海外业务,努力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形成最合理的跨区域产业布局,使宝钢尽快进入世界级跨国公司行列。
金融业作为宝钢的储备战略产业,主要涉及保险、商业银行、证券、财务公司、信托五大金融领域。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财产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和福建兴业银行的股份是太平洋保险集团的最大股东。其核心企业为宝钢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宝钢工程技术产业是与宝钢钢铁主业互动发展的技术支撑产业。拥有工厂设计、设备设计、设备制造、成套设备、技术装配、工程总承包、技术咨询等整体优势和专业优势,正在努力培育核心技术,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产业。其核心企业是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产业在钢铁生产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是宝钢的支柱产业。其业务领域涉及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化、非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海外软件外包。其核心企业是上海宝信软件有限公司。
煤化工是宝钢的资源利用产业,以满足钢铁主体生产需求为基础,主要从事煤化工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核心企业是宝钢化工有限公司,钢铁深加工产业是与宝钢钢铁精品战略相匹配的钢铁延伸产业,主要致力于金属包装、汽车零部件、钢结构等高端领域。2007年,宝钢在钢铁行业开展了一系列合资合作。在总结宝钢与上钢、梅山联合重组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八钢联合重组,与邯钢组建了“邯钢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同时,宝钢与包钢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与中钢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巴西淡水河谷(VALE)合资在巴西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
5438年6月+2007年10月,宝钢集团与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增资重组八钢协议,并于6月底完成八钢股权转让及增资的相关手续。重组后,宝钢对八钢在战略、规划、技术、管理、供应链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和整合。随着整合的深入,八钢冷热轧生产线已全面开通,生产持续稳定,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效益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八钢新区建设全面开启并加紧推进,1高炉、两座焦炉、一座转炉相继投产。新区预计将在“十一五”末建成,涵盖棒材、线材、热轧薄板、中厚板和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