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的机海战术是自救还是自毁?
其实机海战术一直都有。
相信很多了解数码圈的机油都不会对机海战术这个词感到陌生。什么是人海战术?就是在短时间内推出多款手机,完全覆盖高端、高端、中端、低端、低端产品线。与iPhone一部手机走遍全球不同,很多手机品牌都玩过这种战术,比如HTC、三星、任的华为。
回到当年,HTC还是行业大佬的时候,短短一年时间,推出了大小高端低端70款手机,简直就是行业劳模,用户收割机。当年的HTC wildfire系列,低价位,高价位,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而三星,可以说是把机海战术玩得非常流畅。三星在很多年前就开始玩机海战术游戏了。三星在进入几乎每一个市场的时候,都发布了大量的产品型号,这与iPhone所追求的极简主义完全无关。
华为今年发布了十款新手机,而且这还不是普通版、高端版、尊享版、Pro和Plus的区别,不然也就四十多款了。而华为,在今年上半年也以4377万台的销量成功跻身销量榜第1位。
为什么那么多厂商喜欢用机海战术?
如前所述,华为是今年上半年手机销量的冠军,比排名第三的iPhone的2766万多了1600多万。安卓阵营的实力其实来源于机海战术,在低端市场没有对手。虽然前段时间苹果为了抢占低端市场,也推出了相对低价的小屏手机iPhone SE,但是消费者并不买账,销量也不高,无法与低端的安卓手机抗衡。
此外,根据Kantar带来的2016第一季度手机厂商最新统计,Android阵营不仅在中国表现强劲,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也表现相当不错。Kantar在报告中指出,谷歌平台今年在欧洲五国的增长达到了两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也与苹果今年的疲软密切相关。安卓阵营已经到了统治地位。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第一,其2016年第一季度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的财务报告平台份额达到75.6%,为两年来的最高点。相反,苹果iOS平台份额从20.2%下降到18.9%。
人海战术真的可以一直用下去吗?
机海战术的长处在于能有效打击对手,快速抢占市场,不会给小而快的竞争对手留下机会。简单来说,海飞的战术就是广撒网,大鱼小鱼无一幸免。比如三星凭借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绝对的规模优势,获得了巨额利润和市场地位,在机海一体的战术中收获了大量粉丝。
这是否意味着人海战术是一种常见的无敌战术?其实并不是。机海战术的核心是“海”,但重在创新。虽然很多智能手机厂商都在用这种战术,但这并不是做产品和做企业的最佳选择。例如,三星经常被批评缺乏原创设计。虽然三星在机海战术上一直做的不错,但是真正成功的,也就是主打S系列和note系列,而辅助的A和C系列销量也平平。华为也是如此。虽然推出了几个系列,但荣耀系列是华为的主要王牌。但习惯了机海战术的HTC,在各大厂商的围追堵截下,丢盔弃甲。HTC手机今年总出货量只有10万台,还不如华为和小米一个季度的销量。网上甚至有消息称,HTC准备放弃最近一直亏损的手机业务。
魅族曾经以文艺青年著称。前四年坚持每年只生产1到2款。虽然是小众,但是口碑很好。但是这几年魅族画风突变,从每年发布4款、5款、12款,到现在每周一次的发布会,确实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根据赛诺的数据,采用海战后,魅族国内市场份额达到5%,相比过去确实有所提升。但财报显示,魅族2015年全年营收168亿,而今年上半年营收70亿,净亏损超过3亿。
此外,魅族今年因为专利问题被告上法庭,索赔5.2亿元,与高通翻脸。但目前的芯片市场,除了华为和苹果的自制芯片,普遍公认高通优于联发科。小米、乐视等厂商一直试图在高通抢国内首发,并以此为噱头,而魅族只选择了联发科芯片,放弃了高通处理器。每次新机发布,外在和内在都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甚至有传言称魅族的新机是“换汤不换药,换壳不换机”。
说白了,机海战术只是无奈之举。如果一个公司推出的原有产品的销量能够足以长期维持该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那么厂商又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不断推出新的机型呢?企业越来越大,产品线越来越长,新机越来越多。是否可以理解为新车型的不断推出是原有车型销量不乐观,市场变得“水土不服”?
所以还是要回归产品。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逐渐成熟,通过不断推出没有亮点的新机来吸引用户抢占市场的可能性非常小。用户大多是通过外观、配置、体验来决定一个产品是否值得购买。如果魅族能创作出一部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良心之作,或许在这场机海大战中还有机会自救。但是,如果继续不计后果,产品不创新,外观不创新,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