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太子给的名字和现代化学元素周期表那么像?
这包括如何给朱家子和孙子们起那些奇妙的类似化学元素的名字。在封建时代,皇室成员的命名虽然精致优雅,但和中国大多数普通人遵循的基本规则是一样的:姓氏+辈分+单名。但对于明朝来说,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个人教养有限。虽然是个和尚,但他更相信道教,学了一些神秘的占卜术,做了有趣的尝试。大明皇子的命名方法,包括明朝的起源,都是为了符合古代玄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大明成立于1368。按照当时所谓的命理,大明属于水德。所以才把它设定在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因为南京有个叫金陵的个体,也就是说为了符合五行。
按照他的想法,朱子孙的名字必须符合“五德总说”的循环,这样王朝才能长久兴盛。他有26个儿子,给儿子起的名字都在木字旁边,比如太子朱标、次子朱尚、三子朱、太子、朱元璋的26个儿子。当时估计他也没少查字典,里面已经有很多生僻字了,比如朱,朱,朱,朱。朱三代以来,姓氏自然是固定的,世代也是固定的。朱元璋早就为20多个儿子的后代拟好了“子”字,如朱迪的“盼齐又见君,载义长,恩慈恩等,简景帝首当其冲”每个王子和孙子的单名应该与金木的火、水、土有关,并按照五行排序。比如嘉靖皇帝的名字叫朱厚熜,他儿子的名字就得和地球有关,也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和隆庆的儿子,土生金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个制度真的很考验朱家的文化水平。饶是朱元璋算计的精髓,汉字那么多!
我们应该通过各个分支的世代来杜绝重名现象,但不能死抱着每个皇族后代都是养尊处优的事实不放。据说明末皇族有几百万,这几百万人的名字要强行入上面的规矩,但是不能重名。结果可想而知。刚开始可以挑一些含义好的词,但是后来所有的词都用光了,所以后代的名字一定要避免,不能用老祖宗用过的,这就增加了以后命名的难度。那些晚生的人现在不得不“造词”。虽然不是明朝皇室的专利,但是明朝皇室确实把文字做到了极致。许多人的名字变成了生僻字,读起来并不愉快。比如朱五代、朱十代,都要以“金”系列命名,但古代金字旁的汉字太少,不能全部命名为银、铜、铁,只好绞尽脑汁造出一大堆字。
那么为什么明朝太子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那么像呢?并不是明朝提前掌握了什么化学知识,也不是温杰略偶然穿越的!其实这个锅还得由晚清化学先驱徐寿来扛。65438+60年代,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时,科学家徐寿准备推出中文版。明朝皇室命名时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找合适的汉字一一对应。没想到,朱家早在几百年前就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徐寿其实在明朝皇室的族谱里找到了灵感,在金属旁,在火字旁等等。,加上一个汉字的音译。比如那就用了瑞金王朱载那的名字。如果世界真的很奇妙,儿子和孙子的名字其实对科学帮助很大。
朱元璋
徐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