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系博士后

戴永年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培养了5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大批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项研究项目,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技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 * 11。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卧式真空炉”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和巴西、玻利维亚、越南3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奖金300万元),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4项,中国真空学会“94 '林海奖”。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获得教育部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金银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大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科技发明大赛一等奖,首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成果大奖赛二等奖, 全国、云南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奖导师,以及“昆明市十大青年”、云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研究方向:微波加热在材料冶金中的应用、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先后担任微波冶金、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5门课程的博士、硕士、本科。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本科学位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昆明市科技重点项目、四川攀枝花科技项目、中德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9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和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发表* * *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国内核心期刊62篇,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际会议31次,其中SCI、EI、ISTP、CA收录10余篇。中国申请了10项专利,其中4项获得授权。

华以信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中国有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1995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997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4年,他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

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物理化学、微波冶金、离子液体应用。

先后讲授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微波化学、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主持建设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精品课程。目前已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18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收录。出版学术专著《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两本。

王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属总公司授予“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19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2月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5年6月获“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6月当选为昆明市13五华区人大代表。

研究方向:冶金能源与环境保护、强化冶炼与节能、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模拟与控制。

教授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主干课程7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五”科技重点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杰出归国人员研究基金项目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19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每年可获得1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三等奖5项,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三等奖1项。

谢刚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学术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青联常委。1996当选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

研究方向:计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学。

授课博士、硕士、本科6门,指导毕业博士、硕士生20余人,指导博士、硕士生10余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和IEI收录20余篇,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主持并参加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999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4年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称号。

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

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1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3件,授权10件。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技术新装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计利税过亿元,培养研究生10多人。

陶东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熔体(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液态合金的理论与应用、硅酸盐熔体(渣)热力学。

教授本科生必修课冶金原理,研究生必修课冶金热力学和材料热力学,选修课熔体相平衡分子热力学,冶金熔体统计热力学和物理化学,熔体相平衡分子热力学,冶金熔体统计热力学和物理化学。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4篇。在《金属》杂志上发表了六篇论文。脱线。反式。提出了一个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承担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省部级科研奖励1(均排名第一)。

郭忠成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市杰出专家,昆明理工大学首届特聘教授。获得教育部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典型”、全国电镀行业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学过程,新型多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微观结构表征,超细粉末金属粉末材料,表面工程。

先后教授了3门研究生课程,培养了7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一直从事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和整理的研究,并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云南省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等20多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余篇,被国内外刊物引用200余次,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魏畅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有色冶金新技术与新材料制备,有色冶金新技术与理论研究,复杂矿产资源与再生资源分离新技术。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及国家核心期刊收录。编写出版了《湿法炼锌理论与应用》、《铅锌锡及其综合利用》等专著,参与编写出版了《锌冶金学》。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硫化碱法提锡的基础理论与新工艺”;国家“八五”子项目“镍电解混合阳极液除铁研究”;云南省申请基金项目“高钙镁耐火低品位氧化铜矿石新工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脆硫锑铅矿湿法分离新工艺及基础理论”等项目。目前已培养研究生16人,博士生1人。

王亚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物化学学院院长。中国林业学会林产化学与化学工程分会理事,全国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十五”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

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要从事纳米粒子催化剂固体超强酸的制备与表征,以及天然产物(松香、松节油等)深加工中精细化学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版专著两部,其中《催化原理与催化新技术》获1997-98年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二等奖,《松节油的择形催化》获2002年西南地区科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论文10篇。松节油深加工新催化剂及新工艺研究获2002年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获两项发明专利授权(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0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教学三等奖),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杰出人才”。目前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可持续材料研究中心联合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流评价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学和多晶硅材料。

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预研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10余项,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3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与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