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的发展
徕卡相机的历史始于1911奥斯卡·巴纳克(见图)成为莱茨公司研究部主任之时。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天才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位狂热的摄影师。他喜欢用笨重的相机和三脚架拍照,更喜欢用电影机拍短片。那时候他对胶片机上瘾,所以对拍电影用的35 mm胶片很熟悉。为了方便携带,他专门设计了一个使用35mm胶片,可以拍摄24x36mm胶片的小相机进行拍摄,作为拍摄胶片曝光时的参考。
没想到这个相机拍出来的片子放大后效果还不错。而它的轻巧灵巧让他爱不释手。因此,他开始考虑开发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使用带穿孔的35 mm胶片。而这款用的是42 mm镜头。快门速度l/40秒,一个可以拍40张底片的“光度计”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那时候相机还没有品牌。后来,人们称它为“乌尔-徕卡”。事实上,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并不是第一个想到制造小型实用相机的人,但他是一名机械工程师。他很幸运,在一家能充分发挥他才能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是他和那些人的区别。
巴拿赫手工制作了两个(有人说是三个)原型(其中一个至今还保存在徕卡工厂的博物馆里;巴拿赫曾经用过的另一把保存在慕尼黑博物馆,战后被拍卖),这并不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只是出于他的爱好和方便。但当时,莱兹公司的老板恩斯特·莱兹(ernst Letz)对下属的“爱好”颇为赞赏。巴拿赫在1914用“原型徕卡”拍摄的韦兹勒镇街景(见图)至今仍清晰动人。在当时,对于使用大幅面相机的摄影师来说,接受这样的小相机并不容易。
而且由于一战爆发,相机无法投产。战争一结束,恩斯特·莱茨就开始将巴拿赫设计的相机投入生产。直到十年后的1925莱比锡春博会,30台A型徕卡相机才正式上市。但是很多摄影爱好者还是持怀疑态度,无法接受。这种相机看似太小,但可以放在口袋里,很吸引人。它使摄影师能够不受三脚架的束缚,以一种新的动态方式拍照。
徕卡I相机及配件(包括:相机包、取景器、遮光罩、线缆释放器)和著名的弗里茨·维斯撰写的《徕卡手册》。事实上,从1924开始,莱茨工厂就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了A型徕卡(又名徕卡I,见图),A型徕卡配备了焦距为50 mm、F3.5口径的埃尔马镜头。镜头固定在机身上,无法更换;机身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视觉上要重点看距离。
B型徕卡的主要特点是焦平面快门被compur快门取代,快门速度从1秒到1/300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一款带有镜间快门的机型,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板徕卡”。B型徕卡的生产持续了五年,大约生产了1500辆。1930 C型徕卡出来了。徕卡C迈出的重要一步是,镜头不再固定在机身上,而是可以更换的。与之配套的35 mm焦距、F3.5的Elma广角镜头和135 mm焦距、F4.5的Elma长焦镜头也同时亮相。徕卡A、B、C作为徕卡发展的第一阶段,统称为徕卡一世..
从1914到1923,“原型徕卡”* * *制造31台,机身编号从100开始。在1924-1925期间,莱茨工厂在典型的德国思想指导下,生产了800多架机身编号为1000的A型徕卡。Lei-Ca这个名字是Leitz和camera (LEI-CA)的组合。起初也是由发音的“LECA”组成,但因为容易与法国凯迪斯公司生产的、1924引进的“EKA”相机发音混淆,使用35 mm无孔胶片,所以改成了“徕卡”。所以相机的名字比摄像机的名字要晚。虽然相机的品牌被确定为“徕卡”,但它从未被刻在相机上。直到1932,徕卡II双取景器相机才刻上了这个名字。此前,相机上的名称是“ERNST LEITZ WETZLER”和字母“D R 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
“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也是当时第一个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镜和投影仪)的名称。八十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展示了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使用徕卡相机记录人类生活中无数重要的时刻和平凡的生活。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推动了人类摄影史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4徕卡划时代的135相机诞生了,这就是徕卡·M3。自M3以来,徕卡推出的M2、M4、M4-2、M4-P、M6和M6 TTL几乎都是按照1954中的基本设计理念进行演进和改进的。而且,M3的出现也奠定了徕卡在连续测距相机中不可动摇的地位。M3超越了徕卡螺旋相机的原始设计,变得更加完美和精确,机械和光学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作为第一台拉出式相机,M3大大提高了镜头更换的速度,让摄影师更大程度的提高了拍摄速度,也进一步降低了镜头螺丝的损坏率。同时,M3还首次采用了自动对应框线的取景器,包括50mm、90mm和135mm,并且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包括B门在内的所有快门速度的设计理念被后来的很多机械相机厂商认可并沿用至今,成为徕卡机械相机的一大特色。
徕卡·M6被许多徕卡粉丝认为是M3之后的经典模特。它不仅是徕卡M系列唯一的全钛相机,还被誉为“相机史上最强连续测距相机”,是徕卡相机销售史上销量最高的机型。徕卡M7可以看作是M6的电子版。徕卡M7采用了电子昆虫的水平快门,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门后闪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闪光功能,配备了DX码识别系统,可以在取景器中显示部分拍摄信息。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
随着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徕卡推出了手动对焦的传统相机,逐渐脱离了大部队的步伐。数码相机的普及抢走了大部分影像器材市场。徕卡由于其高昂的物价,也让许多摄影师望而却步。徕卡优质昂贵的相机在每一个平面、每一颗纽扣、每一条缝上都永远完美,但为了适应数字时代,徕卡也必须为生存而战。
与松下合作后,徕卡借助擅长电子产品的松下,推出了几款具有徕卡韵味的复古数码相机。不难发现,C-LUX1、D-LUX3、V-LUX1和Digitlux 3是松下FX01、LX2、FZ50和松下首款单反数码相机L1的徕卡版本。无论是功能、特色还是设计,徕卡都抄袭了松下的模式,换上了自己的全金属LOGO,成为了徕卡全新的数码相机。然而,比松下车型高出几千元的价格让许多消费者不敢恭维。一个徕卡的品牌LOGO就让徕卡的数码相机和松下的数码相机有这么大的价格,很多消费者一定不理解。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吧。
C-LUX1采用600万像素CCD,配备3.6倍光学变焦镜头,广角端28mm,机身背面2.5英寸液晶显示屏。是松下FX01的徕卡版,广角、防抖、微距、轻薄、大屏。D-LUX3采用16:9 CCD,是松下推出的1000万像素LX2的徕卡版。采用4x光学变焦镜头,还具备MAGE O.I.S防抖功能。采用16:9CCD,机身背面的LCD也采用2.8英寸16:9规格。给用户更大的视觉享受。
V-LUX1品牌为松下FZ50,采用1000万像素CCD和12倍光学变焦的徕卡镜头,具备松下特色的MAGE O.I.S防抖功能。Digitlux 3来自松下单反数码相机DMC-L1,也是4/3系统的忠实支持者。750万像素Live MOS,可以实现LCD取景,但外观更接近徕卡M系列。但松下L1的价格一直难以攀升,徕卡DIGILUX3在港售价一度高达2万元。
万众期待的徕卡M8数码版终于如约上市,成为徕卡进军数码领域的有力武器。M8采用APS-H画幅1000万像素柯达CCD,放大倍数为1.3倍,在最高快门速度上,M8由原M7的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并在测光中加入一组非TTL曝光计,在机内与TTL测光对比后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M8既保证了原手动设计,又保证了与1954之后制造的徕卡镜头的兼容性。M8的镜头接口配备了六个感应点。只要连接一个有六个黑白触点的镜头,就可以获得镜头型号等信息,并添加到EXIF信息中。应该说徕卡M8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徕卡数码时代。不同于以往松下的贴牌设计,M8有着徕卡独有的魅力。然而在香港的挂牌价却高达2万港币。
2009年,徕卡推出了全画幅的M9,机身尺寸与M8相同,但兼容镜头更多,广角镜头更有用。这款来自柯达的1900万像素CCD改进了徕卡M Digital。最初的价格大约是6.5万元。
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卓越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徕卡成为军用相机的首选,也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随着世界各地战乱不断,环境恶劣,轻巧坚固的徕卡135相机成为了他们的左膀右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世界早已远离了混乱和战争的时代。更加轻便小巧、价格适中的数码相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奢华的徕卡也逐渐成为收藏柜中的珍品。
作为摄影师,我们自然希望徕卡能在数码时代发挥更好的作用。来自德国的严谨精良的做工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焦点。也许徕卡也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我希望徕卡的未来不再只是放在橱柜里的收藏品,它能带给我们一个新的徕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