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教务处电话

一、滨州职业学院教务处电话及联系方式滨州职业学院教务处电话为0543-3278217、0543-3277935,学校联系地址为山东滨州黄河路12号919,邮编256603。

滨州职业学院简介滨州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滨州市农业学校、卫生学校、工业学校、经济学校、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它位于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滨州市,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学院占地面积354971亩,建筑面积80.35万平方米,总资产654.38+0.7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4.38+0.50亿元,图书馆藏书654.38+0.84万册。在职教职工870人,专任教师668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222人,博士11人,硕士27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山东省名师6人。在校学生两万多人。

学院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纺织化工学院、护理学院、医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课教学部、社会科学部两个教学部。招生专业41个,涵盖理工科、农业、医学、财经、信息科学、建筑、艺术、航海等门类,涉及57个专业方向,形成了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

2005年3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2013年6月,以优异成绩通过首批国家骨干职业院校建设验收。2017年9月以全省第四名的成绩进入山东省首批优质高职院校行列。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富民强省劳动奖,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职院校魅力校园、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建立了山东第一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的内涵。建设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优质资源* * *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省级优质资源* * *课程12门,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专业2个,教育部立项的项目7个,国家职业院校示范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主体专业5个。省属高校专业点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中央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首届全国实践教学设计奖3项,省级高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成果奖3项。

第二,实行开放式办学。坚持“服务、融合、引导”的办学理念,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滨州职业学院理事会及各级校企合作组织成立,市长崔洪刚亲自担任学院理事会主席,形成了“门户开放、多元一体”的办学格局。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军合作。与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建海洋学院,与省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与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中德何新国际交流学院、万达学院、绿都生物工程学院、中兴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北京蓝墨水大数据技术研究院共建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开展联系服务县区工作,与阳新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获批国家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有海军、空军两个招飞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石油化工技术三个招生专业;与魏桥纺织、瑞鑫地毯等企业建立研究所,组建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海尔集团、魏桥创业等300多家知名企业和澳大利亚联邦大学等3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校企合作融合示范院校。

第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服务社会作为办学的重要途径,先后实施了服务“两区”和滨州“转移创新”两个方案,由市委、市政府以正式文件转发全市;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山东省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18培训资质,积极开展企业员工技能提升,每年完成社会培训6万余次,实现服务收入12万余元。坚持“从企业到企业”的科技研发思路,成立滨州应用科学技术研究院,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企业共同开发的技术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山东现代农业棉花综合实验站落户学院。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参与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博士点基金、省发改委蓝黄重大理论项目、省农业转移基金项目1项。棉花新品种“滨之棉”1选育成功,国家大豆“滨之豆”1通过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和三等奖2,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28;获得国家专利3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占比超过30%,其中38篇论文被EI等四大国际检索收录。已转化实施成果2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6543.8+0亿元。2017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