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谈谈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面临的困难。

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土地空间利用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功能。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我们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增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困难

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护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差,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失修严重。全国434个大型灌区重点工程完好率不足50%。农业科技不发达,中低产田比例显著。未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饲料和工业用粮将明显增加,粮食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产需缺口将继续加大。但国际市场余缺调剂空间相当有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2006年至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比为2.2∶1。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3.4%,而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分别超过50%和70%。同时,我国大量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弱。200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仅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23.5%,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8.5%的企业有研发活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9%。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仅占制造业的10%左右,一些重要行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仍依赖进口。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例不足10%。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中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资源的过度消耗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2009年中国GDP占全球8.5%,煤炭、钢铁、石油分别占46.9%、46.4%和10.4%。生产的高消耗伴随着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突出,酸雨频发。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以资源大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突出,各种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加速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利益主体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仍然很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覆盖面窄、城乡发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此外,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难度加大。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很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审批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社会需求等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财税结构体系不尽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偏低,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农村金融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户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有待深入推进;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