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学院科研开发的主要成就
医院拥有1省级重点实验室,1省级分析测试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中试孵化基地,5个院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80以来,医院承担科技项目24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1480项,专利9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450余项,出版专著19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8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CA引用。
(2)建立了综合试验基地。截至1999,省财政和我院共投入2387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460万元),建设占地205亩的综合中试基地。现已建筑面积19122平方米,建设了河南高新综合实验基地、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新郑实验基地、郑州沙门化工中试基地三个中试基地。基地本着开放、合作、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省内科技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进行小试提供条件;基地内有中试车间,为高科技项目中试提供场所;该基地有一个标准的厂房,为成果的成熟提供示范。基地为科技企业的研发、中试和孵化创造了条件。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进入基地孵化。
(3)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自1985国家作出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以来,科研机构的事业费逐年减少。我院根据依靠科技的方针,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近年来,已注册科技型企业60余家,经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品近60种。2000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开发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新产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系列医用体外诊断试剂获得卫生部新药证书4个,生产批准文号14。已推广应用60多种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以硅肥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硅肥生产成套技术在全国推广,26家硅肥厂投产,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贡献;食用菌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对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我省培养了1多万名食用菌技术人员,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4)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科研体制改革以来,我院加强了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的合作,聘请了10名院士,其中包括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梁、浙江大学陈耀祖、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卢希言、北京大学冯新德、翟忠和、南京大学高、中国医学科学院俞德全、 清华大学赵、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倪光南,负责重大项目研究工作或担任客座研究员。 为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我院化学所、地理所、能源所、应用物理所、生物所分别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我院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